Workflow
资产配置日报:从科技到红利-20251104
华西证券·2025-11-04 23:19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11月4日,权益市场缩量下跌,万得全A下跌1.03%,全天成交额1.94万亿元,较11月3日缩量1945亿元 [1] - 港股市场同步调整,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下跌0.79%和1.76% [1] - 自10月30日以来,市场持续缩量下跌,万得全A累计下跌2.20%,成交额由2.46万亿元缩量至1.94万亿元 [2] 市场下跌原因分析 - 市场结构风险积累是下跌主因,10月下旬密集宏观利好后,成交集中度和股价偏高个股占比再度达到历史偏高经验值附近 [2] - 11月市场进入宏观真空期,下一个重要宏观节点可能要到12月(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1月中上旬成为结构风险释放窗口 [2] 量价与结构风险指标 - 根据历史经验,大涨后的缩量回调,缩量比例平均值约为60%,以9月18日3.17万亿元成交额测算,符合历史经验的"量底"在1-1.6万亿元附近,均值约1.3万亿元,当前1.94万亿元成交额意味着缩量仍有空间 [3] - 11月4日成交集中度为40.64%,已低于历史偏高经验值45%,但距离35%的指标见底经验值仍有距离 [3] - 11月4日股价偏高个股占比为16.28%,仍高于历史偏高经验值15% [3] 配置策略建议 - 红利+科技是当下较为稳健的配置思路,红利品种自6月23日以来上涨5.67%,明显低于万得全A的23.95%,若市场继续调整,红利或仍将占优 [3] - 可密切跟踪成交集中度,当其回到35%-40%区间时,可适当加仓科技板块 [3] - 成交额可作为参考,当市场缩量至1.6万亿元以下时,距离抉择时刻(选择反弹或继续下跌)或已不远 [3]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仍处于美联储降息预期回撤的下跌通道中 [4] - 南向资金净流入98.32亿港元,中国海洋石油和小米集团分别净流入10.46亿港元和10.02亿港元,阿里巴巴净流出8.68亿港元 [1] - 港股创新药相关ETF流入幅度明显增大,港股通创新药ETF和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11月3日分别净流入9.44亿元和3.40亿元 [4] - 万得港股创新药指数自9月9日开始调整,至10月30日已下跌15.96%,来到120日均线附近 [4] 债券市场表现 - 债市整体延续缩量、震荡格局,尾盘央行买债消息落地,市场收益率冲高后回落 [4] - 全天短端继续调整,5年及以内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在0.5-1.5bp区间,10年国债活跃券持平于1.79%,30年国债活跃券小幅下行0.4bp至2.14% [4] - 央行公告10月净买入国债200亿元,参考2024年8-12月操作,月度净买入规模通常在1000-3000亿元区间,10月200亿元规模偏小但具信号意义 [5] - 业绩排名前20%的利率型久期中枢为2.82年,信用型为2.16年,均在2024年以来50%分位数以下,为机构后续博弈长债留足空间,债市有望震荡下行 [6] 商品市场表现 - 受美元走强及"反内卷"政策预期降温双重压制,贵金属与"反内卷"主题相关品种普遍回调,沪金、沪银分别收跌0.50%和1.33% [6] - 工业金属走弱,沪铜和沪铝分别下跌1.54%和0.07% [6] - "反内卷"相关品种遭遇集中抛压,碳酸锂、多晶硅领跌,分别下跌4.34%和3.91%;焦煤、焦炭、工业硅跌幅均超2% [6] - 商品指数净流出近60亿元,新能源板块净流出超31亿元,有色板块净流出近24亿元,贵金属整体净流出超30亿元(沪金单品种流出23亿元,沪银流出7亿元) [7] 美元与贵金属 - 自10月29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表鹰派言论以来,美元指数连续5个交易日上涨,累计涨幅超过1.45%,突破100.1,创7月底以来新高,直接压制黄金价格 [7] - 尽管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已追平历史最长纪录,理论上或拖累四季度GDP年化增速1-2个百分点,但贵金属对政治僵局的敏感度明显钝化 [7] "反内卷"品种分析 - 碳酸锂领跌核心在于枧下窝矿山复产预期再度升温,尽管9月去库趋势延续、旺季需求部分兑现,基本面相对稳健,但供给端不确定性压制价格 [8] - 多晶硅方面,SMM预计11月国内产量将环比下降10.4%,主要受枯水期电力约束及行业自律减产支撑,供给收缩逻辑仍在 [8] - 焦炭第三轮提涨将于11月5日正式落地,现货价仍然存在支撑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