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内外云厂商发展与现状(二):AI投入、算力建设梳理与ROI测算-20251105
国信证券·2025-11-05 10:59

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优于大市(维持)[1] 核心观点 - 海内外云厂商资本开支自2023年下半年起显著增长,海外领先国内约一年,当前增速仍维持在50%以上,头部厂商资本开支金额已与全年云收入基本相当 [2][4][7] - AI投资周期相比传统云扩张更长,供需错配更严重,中性预期下可能持续五到六年,收入兑现节奏更慢 [2][24] - 云服务提供商贡献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的约50%,全球数据中心投入预计从2025年的600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3-4万亿美元 [2][26][36] - 云厂商自研ASIC芯片预计明后年进入密集落地期,当前英伟达在算力份额上仍占主导(80%以上),但自研芯片在性价比和能效比上已具备可比性 [2][87][88] - AI云业务商业化变现路径包括GPU租赁、MaaS/API服务和PaaS/SaaS服务,测算显示主要云厂商AI业务现金流将在2030年转正,ROIC可达10%以上,投资回收周期约六到十年 [2] 海内外云厂商资本开支复盘分析 - 投资节奏:海外资本开支从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加速增长,国内厂商约晚一年,从2024年中旬开始,且因低基数增幅更为明显 [4][6] - 投资增速:2025年海外主要云厂商资本开支同比增速均超50%,如微软(+54%)、亚马逊(+61%)、谷歌(+73%-77%)、Meta(+78%-84%);国内厂商在低基数上连续两年平均增速约80%,如阿里(+63%)、腾讯(+90%)、字节(+105%)[7][9] - 投资量级:头部云厂商如微软云、亚马逊云与阿里云的资本开支金额与全年云收入基本相当,远超正常发展阶段30-40%的比例,显示AI云更高的资金壁垒 [10][12] - 现金流约束:海外科技厂商已将约100%的净利润、60%以上的经营性现金流投入资本开支,为维持高增长,部分厂商采用融资租赁等金融化操作,如微软2025年第三季度融资租赁占资本开支比例达31.8% [13][14][16][18] - 利润率表现:微软云营业利润率率先企稳,2026财年第一季度为43%;亚马逊AWS为35%;谷歌云提升至24%,受益于收入增长和成本效率优化 [19][21] 云厂商算力规模与建设计划 - 微软:计划在本年度(25Q3-26Q2)将AI总容量提升超80%,未来两年数据中心总规模扩大约一倍至约10GW;2025财年AI相关资本开支约800亿美元,占总支出的90% [37][40][43] - 谷歌:2023至2025年累计投入超1700亿美元,其芯片包括GPU与TPU,算力角度约各占一半;TPU约70%自用,GPU约70%用于外部租赁 [37][49][55] - 亚马逊:目标2027年底实现算力翻倍;过去12个月AWS新增3.8吉瓦电力容量,自研AI芯片Trainium2已发展为几十亿美元业务,具备30%-40%的价格性能优势 [37][58][61] - Meta:2025年底预计拥有等效250万片H100的计算能力;通过合资公司进行表外融资,如Hyperion项目总投资约270亿美元 [37][64][68] - 阿里巴巴:未来三年将投入至少3800亿元人民币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到2032年全球数据中心能耗提升10倍至15GW,十年累计资本开支约1.5万亿元 [37][77][80] - 字节跳动:2025年资本开支预计达1800亿元,同比增长超100%,投入量级领先,芯片采购策略兼顾海外高端GPU和国产芯片 [73][84] 云厂自研芯片布局与进展 - 发展态势:主要云厂商和科技公司自研ASIC芯片产品线明确,预计2025-2027年进入密集量产期,参与者包括谷歌、亚马逊、Meta、微软、OpenAI等 [87] - 产业链合作:芯片设计多与博通、迈威尔等公司合作,代工主要依赖台积电,形成完整产业链支持 [89] - 竞争格局:当前英伟凭借软硬件生态优势占据实际算力80%以上份额,尤其在训练场景;但自研芯片如谷歌TPU v6e在性价比和能效比上已与英伟达GB200基本可比 [2][88] 云厂AI云收入、AI ROI测算与估值 - 商业模式:AI云业务主要包括GPU租赁(满足训练需求)、MaaS/API服务(满足推理需求)和PaaS/SaaS服务(高利润率工具),云厂商通过高利润PaaS产品组合提升整体合同利润 [2][23] - ROI测算:测算显示微软云、谷歌云和阿里云的AI业务到2030年现金流贡献转正,ROIC可达10%以上,意味着投资回收周期在六到十年 [2] - 估值驱动:复盘微软云发展,估值先与资本开支增速正相关,后由云收入加速成为核心驱动;当前国内云厂商如阿里云被认为处于资本开支积极推动估值上升的阶段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