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浮息债在利率下行、波动加大的市场环境中具有防御属性和扩容潜力,尤其适合在熊市和震荡市中配置,其久期特征、定价机制和对冲功能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策略选择 [4][5][41][95] 我国浮息债发展历程 - 浮息债始于1995年,发行规模从早期1000亿元左右逐步扩大,期限结构向中短端聚焦,挂钩利率从存款利率转向回购利率和LPR,当前以政金债为主 [4][12][15][18][21] - 截至2025年10月14日,浮息债存量规模达6520亿元,占债券市场总规模的0.34%,2025年以来发行加速,科创类和绿色类主题债扩容 [21][41] - 货币基金是公募持仓主力,因浮息债的期限计算方式(至下一个利率调整日)具有期限节约优势,对短期投资者吸引力较大 [23][25][26] 浮息债的定价与估值 - 一级市场定价常用可比债券分析法(如220217案例中利差测算为-1.15%)和利率互换定价法(利差≈固息债YTM-IRS) [55][59] - 二级市场估值方法包括基准利率预测、动态利率模型和现金流分解,中债估值采用简化公式,假设未来基准利率与计算日利率相等 [60][62][63][64] - 浮息债久期分为利率久期(敏感性弱)和利差久期(接近同期限固息债),挂钩政策利率的浮息债有效久期达固息债的67%,而挂钩市场利率的仅39% [66][68][83] - 点差收益率包含期限利差、信用利差、流动性溢价和期权因素,与基准利率走势不完全一致,形成"自我对冲"效应 [84][86][88] 浮息债的隐含降息/加息预期 - 浮息债与固息债的收益率差可反映市场降息预期,如2024年9月和2025年5月降息前利差走阔,预示预期强化,降息落地后可能利多出尽 [107][109][113] - 相比海外成熟工具(如CME FedWatch),国内浮息债因流动性不足难以精确量化预期,但可作为定性观察市场预期差的参考 [107][113] 浮息债的投资策略 - 宏观环境中,紧货币(如DR001上行)时浮息债收益优于其他固收资产,紧货币叠加宽信用时表现进一步超越长久期资产 [120][121] - 牛市中浮息债年化收益平均5.2%,弱于固息债的10.6%,但熊市和震荡市中抗跌属性显著,收益为正值(熊市平均2.8%) [122][123][124][125] - 组合策略上,浮息债与长久期资产构建的哑铃型组合在熊市和震荡市中年化收益优于纯固息组合(平均高出13-20bp),夏普比和卡玛比更优 [127][129][136] - 应用场景包括配置型(持有至到期)、投机型(交易点差收益率)和套利型(结合利率互换、国债期货等衍生工具) [130][131][132][134]
逆流而上:浮息债投资策略
申万宏源证券·2025-11-05 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