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认为,单纯依赖“业绩超预期”策略在A股三季报期间并非有效策略,其提供超额收益的胜率和持续性均不佳[3][25] 三季报的特殊性在于其对年内业绩的增量信息有限,市场定价注意力会转向更长期的业绩表现,特别是来年的业绩高增长[4][48] 基于此,有效的三季报投资策略应结合“困境反转”与“来年高增”两个维度进行个股筛选,以在11-12月获取超额收益[5][54] 三季报业绩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 “业绩超预期”简单选股策略在三季报和中报季面临失效风险,无法像一季报一样贡献稳定的超额收益[3][16] 历史数据显示,三季报业绩超预期个股相对万得全A指数的胜率在多数时间截面上低于50%,且相对收益率保持稳定,意味着提振作用短期即被市场消化[14][16][20] - 三季报存在明显的“增速幻觉”和非线性定价特征,市场对业绩超预期获得超额收益所要求的超预期幅度阈值高于一季报和中报[30][35] 在30天时间截面上,不同增速区域的预期胜率均低于一季报对应区域,显示依靠“业绩增速—超预期幅度”关系无法构建有效选股策略[35] 三季报的行业定价特征与策略构建 - 不同行业对三季报业绩超预期的反馈差异显著,非银金融、机械设备、钢铁、农林牧渔和建筑材料等行业中“业绩超预期”个股的胜率显著优于其他行业[26][28] 市场对三季报超预期个股更倾向于均衡定价,而非像中报一样偏爱周期品[28] - 单纯的“困境反转”策略在三季报中因样本数量过小而无法找到稳定的优化空间[39] 有效的策略需在“困境反转”(即三季报较中报业绩预期改善)的基础上,叠加对来年(FY2较FY1)业绩高增长的预期进行加强[48][51] 市场会对大幅度的“困境反转”和来年业绩高增做出积极定价,但对三季报本身的超额定价会在第二个月衰退,对来年高增的定价则更具持续性[51] 2025年三季报业绩表现 - 2025年三季报A股业绩呈现好转趋势,万得全A指数归母净利增速从二季度的1.31%上升至三季度的11.32%,营收当季同比也从二季度的0.30%上升至3.56%[56] 业绩超预期个股比例为19.25%,较2024年12.27%的历史最低值明显回升,业绩不及预期个股占比维持在35.32%的近年低位[57] - 行业层面,2025年三季报后仅有非银金融、煤炭、银行、有色金属、通信的业绩预期上调比例高于下调比例,消费行业和地产链的业绩预期变动相对较差[58] 煤炭行业的上调比例较中报时大幅抬升,或显示“反内卷”政策效果初现[58] 部分申万二级行业如普钢、煤炭开采、通信设备等仍在整体业绩承压背景下实现业绩预期上调[62] 2025年三季报个股组合 - 基于“困境反转”和“来年高增”筛选策略,报告构建了2025年三季报个股业绩组合,旨在11-12月获取个股α收益[5][63] 组合涵盖电力设备、电子、基础化工、交通运输、煤炭、农林牧渔、汽车、食品饮料、医药生物、有色金属等多个行业的具体公司[64][66]
业绩之锚4:侧重更远期定价的三季报
中邮证券·2025-11-05 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