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如买入、增持等)[1][6] 报告核心观点 - 英伟达正计划在新一代GPU芯片的先进封装环节中采用12英寸碳化硅衬底,最晚将在2027年导入[2][9] - 解决CoWoS封装散热问题成为AI算力芯片发展的重要课题,SiC(碳化硅)因其优异的材料特性与可行性,有望成为未来CoWoS中介层的最优替代材料[3][4][84] - 若CoWoS未来采用SiC中介层,将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大陆SiC产业链凭借投资规模、生产成本和下游支持三大优势,有望重点受益[5][125] 行业趋势与驱动力 - AI算力芯片功率持续提升,英伟达GPU功率预计从Blackwell的1,400W增至Post-Feynman Ultra的9,000W,单位面积功率预计从H100的0.86w/mm²提升至未来架构的2w/mm²,是H100的233%[22][23][24] - 芯片发展遭遇"功耗墙"制约,散热成为核心挑战,芯片温度每升高10℃,可靠性降低一半[25][28][40] - 主流AI算力芯片(如英伟达H100/H200/B200、AMD MI300)基本标配CoWoS封装,因其能提供HBM必需的极高互连密度和带宽(最高可达3.6TB/s)[34][35] - CoWoS封装的核心在于中介层,当前硅中介层随着尺寸增大面临热管理、结构刚性(如翘曲、开裂)等难题[36][39][71] SiC材料的优势与可行性 - SiC热导率(490 W/m·K)是硅(130-148 W/m·K)的2-3倍,且具有更高的硬度(莫氏硬度9.5)和热稳定性,在散热和结构强度上优势显著[66][86] - 相较于金刚石(虽热导率高达2200 W/m·K),SiC与现有芯片制造工艺(如光刻、蚀刻)兼容性更好,更具可行性[75][77][79] - 研究显示,SiC可用于制备高深宽比(>100:1)且非线性的通孔,有助于缩短互连距离、提升传输速度并降低散热难度[87][88][89] - 采用SiC中介层后,H100芯片工作温度有望从95℃降至75℃,散热成本降低30%,芯片寿命延长2倍,互联距离缩短50%,传输速度提升20%[102] 潜在市场需求测算 - 按CoWoS产能28年后35%的复合增长率以及70%的中介层替换为SiC来推演,2030年对应需要超过230万片12英寸SiC衬底,等效约为920万片6英寸衬底,远超当前全球产能供给[5][110] 中国大陆SiC产业链优势 - 投资规模优势:中国大陆主要SiC衬底企业已公布产能规划庞大,例如晶盛机电、天岳先进、三安光电等公司均在积极扩产[112] - 生产成本优势:以天岳先进为例,扣除折旧摊销后,人工和水电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比近两成,中国大陆具备更低的综合生产成本[119][121][123] - 下游支持优势:SiC产业下游应用(如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市场在中国,为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123] 受益标的公司概况 - 晶盛机电:布局SiC设备与衬底材料,首条12英寸碳化硅衬底加工中试线已通线,设备实现100%国产化[135][136][141] - 晶升股份:专注SiC长晶设备,产品线覆盖粉料合成到外延生长,已有下游客户向台积电送样SiC材料用于CoWoS[145][146][151] - 天岳先进:全球SiC衬底市场份额排名第二(16.7%),已推出业内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并获得英飞凌、博世等国际客户认可[152][157][158][159] - 三安光电:全面布局SiC从衬底到器件,与意法半导体设立合资公司安意法,已实现通线并交付产品进行验证[160][165][166][169] - 其他相关企业:包括通威股份、天富能源(天科合达股东)、华纬科技、宇晶股份等均在SiC衬底或设备环节有所布局[188][189][190][191]
SiC深度一:先进封装:英伟达、台积电未来的材料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