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航天进入井喷式发展新时代
华西证券·2025-11-08 20:15

行业投资评级 - 国防军工行业评级:推荐 [1]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在2025年进入全面爆发的“分水岭”,市场正进入井喷式发展的新时代 [4] - 商业航天产业整体进入高速成长期,2026-2028年将进入增速最快、成长性最好的阶段 [5][6] -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卫星应用产业,太空算力是卫星应用的最新突破和最广阔蓝海 [7][8] - 卫星应用产业将演变为支撑国民经济、大众消费和未来科技发展的新型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6] 市场增长与规模 - 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约0.38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2% [4] - 若按25%增速,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逼近10万亿元 [4] - 2023年,我国完成26次商业发射,占全年发射总量的38.8%;2024年商业发射33次,占比提升至48.5%;2025年上半年商业发射14次,占比达到40% [4] 主要发展趋势 - 当前国内商业航天产业处于“第三次浪潮”,主要趋势为低轨化、智能化和融合化 [5] - 卫星制造呈现小型化、模块化、组件化,显著降低成本并缩短研制周期 [5] - 卫星角色从提供传统通信的“管道”,演变为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生态的“智能节点” [5] - 产业架构正从“地面段为中心”的星型架构,向“以空间段为核心、终端为节点”的分布式、网络化架构变革 [7] 太空算力发展 - 太空算力指将数据中心部署于太空轨道,使卫星具备“看”与“算”的实时反馈决策能力 [8] - 相比传统“天感地算”模式数据利用率低(如科学实验卫星每日500G观测数据仅传回约20G),太空算力可提升实时性与决策效率 [8] - 太空算力具备能源供给高效稳定、低温真空环境利于排热、以及快速部署与大规模扩展能力等优势 [8] - 当前正处于“天感地算”向“天数天算”过渡阶段,未来将形成全球覆盖的空天算力网络 [9] 三体计算星座分析 - 国内三体计算星座由之江实验室牵头,已发射12颗带算力卫星,总算力达5POPS,具备80亿参数模型在轨处理能力 [11] - 该星座计划在2025年完成超50颗星布局,2030年左右达成1000颗星规模,建成后总算力达1000P [11] - 其商业模式包括太空算力租赁、太空通信与星缆计划、以及智能数据资产变现三大方向 [12] - 该星座具备成为国际太空算力网络枢纽的可能性,战略意义在于模式创新、市场潜力、政策契合和全球机遇 [13] 产业链受益标的 - 普天科技:深度参与“三体计算星座”项目,在星间+星地链路、卫星载荷、地面站建设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14] - 霍莱沃:卫星测量领域核心厂商,商业航天领域订单高速增长,产品线拓宽至整星测量系统、光学测量系统等 [14] - 上海瀚讯:千帆星座通信分系统供应商及G60星座载荷相关通信设备的核心承研单位之一 [15] - 臻镭科技:卫星互联网核心芯片及元器件供应商,2024年公司一半收入来自卫星通信,2025年将按计划进行交付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