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本轮高切低:对与错
国投证券·2025-11-09 20:54

核心观点 - 市场正处于从流动性驱动向基本面驱动过渡的关键时期,大盘指数要站稳4000点向上需要地缘政治缓和与经济周期回摆两大核心要素的确认[1] - 中美经贸关系出现阶段性缓和,双方从战略性脱钩转向合作小周期,这对人民币资产偏好提升和明年上半年共振经济向上主动补库形成积极暗示[1] - A股高切低行情仍在延续,预计年底前难言结束,结构上呈现低位品种轮动较快但缺乏绝对主线的特征[2] - 科技+出海板块占A股盈利比重已突破30%,未来5年有望持续提升至60%,成为最重要的产业基本面双主线[4] 市场表现与交易特征 - 本周上证指数上涨1.08%,中证红利上涨2.25%,恒生指数上涨1.29%,价值风格表现强于成长风格[1][18] - 全A日均交易额2.01万亿,环比上周有所回落,市场在4000点附近强势震荡[1][18] - 美股市场出现普跌,纳指累计下跌3.04%,标普500下跌1.63%,道指下跌1.21%,信息技术板块以4.24%跌幅领跌[12] - 港股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能源业以6.15%涨幅领涨,金融业和公用事业分别上涨3.46%和3.19%,而信息科技业下跌0.41%[16] 资金流向与配置 - 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2025年以来累计流入港股达到12032亿元,配置方向明显偏向金融等低估值板块[22] - ETF资金出现显著流出,沪深300、上证50、科创板、中证500分别净流出86.17、36.83、32.77、23.56亿元[22] - 主题ETF中券商ETF和医药ETF表现突出,分别净流入41.08和34.43亿元,港股互联网ETF大幅净流入80.56亿元[22] - 基于Q3机构持仓数据,A股机构投资者科技仓位已突破40%,达到40.13%,超过2020-2022年新能源持仓峰值水平[62] 高切低行情分析 - A股高切低指标从区间高点60%回落至40%附近,距离区间低点30%仍有一定距离,预计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持续时间[38] - TMT指数成交额占比当前为34%,距离2023年至今区间底部25%仍有调整空间,资金从计算机、电子、通信等行业流向有色金属、建筑、煤炭等行业[38] - 出海50指数相对TMT指数自8月底9月初以来取得明显超额收益,这一趋势在10月之后更为突出[43] - 本轮高切低过程中结构表现复杂,低位品种轮动较快且缺乏绝对主线,科技内部投资出现明显分化[2] 行业与风格展望 - 真正风格切换需等到流动性牛向基本面牛明确过渡,届时出海+低位顺周期可能成为年内投资的"最后一搏"[4] - 科技+出海板块占A股盈利占比在2023年突破30%,目前达到36%,未来有望向60%靠拢[66] - 四季度很可能延续"高切低行情",低位成长、恒生科技、出海、全球定价资源品和部分顺周期领域可能是相对占优的方向[67] - 杠铃策略回摆可能是短期特征,随着全球流动性紧缩压力改善,年底前市场风格有望重回成长[52] 外部环境因素 - 中美经贸磋商达成积极共识,美方取消10%"芬太尼关税",对24%对等关税继续暂停一年,双方暂停实施相互制裁期限为一年[30][31] - 美元指数一度突破100点大关,周五回落至99.5附近,美元走强推动全球风险资产回调,但人民币资产相对跌幅更小[52] - 美联储政策存在分歧,多数官员重新关注通胀风险,政策不确定性成为头号金融稳定风险[103][104] - 美国10月ADP就业人数增加4.2万人,超过预期的3万人,但挑战者企业裁员人数超过15.3万人,创二十年同期最高[111][113] 经济数据观察 - 10月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为52.0,较9月的51.1有所回升,企业融资环境指数环比大幅跃升至52.4[92] - 10月份出口增速同比转负,下降0.8%,进口增长1.4%,已连续5个月增长,对东盟、欧盟进出口保持增长[93] - 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超60%,集成电路和汽车出口增长明显,分别增长24.7%和14.3%[93] - 内需改善仍需观察,地产、消费的触底改善可能仍然需要时间,仅靠经济自发力量难有明显改观[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