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量化模型与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网下打新收益测算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假设性的理想条件,测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投资者账户(A类/B类)参与网下新股申购所能获得的理论收益和收益率[11][44][48][52]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基本假设:假设账户参与所有新股打新、科创板和创业板报价全部入围、资金配置一半沪市一半深市且股票满仓、按首次开板日均价卖出、在90%的资金使用效率下进行测算[44][48][52] 2. 单只股票满中收益计算:首先计算单只新股在顶格申购情况下的理论收益[42] * 满中数量计算:类满中数量 = 可申购上限额度 × 网下类平均中签率[42] * 满中收益计算:满中收益 = (首次开板价 − 首发价格) × 满中数量[42] 3. 账户规模调整:对于不同规模的账户(如1.5亿、2亿、3亿、5亿、10亿),其单只股票的实际打新收益会受到申购上限的限制,当账户规模不足以顶格申购时,收益按比例缩减[46] 4. 累计收益与收益率计算:将特定时间段内(如逐月、年初至今)所有新股的理论打新收益相加,得到累计收益,再除以账户规模,得到打新收益率[48][50][52][53] * 累计打新收益率 = (累计打新收益 / 账户规模) × 100%[11][48][50][52]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网下打新收益测算模型 (A类账户,截至2025/11/07) * 2亿规模账户累计打新收益率:2.70%[11][50] * 10亿规模账户累计打新收益率:0.98%[11][50] 2. 网下打新收益测算模型 (B类账户,截至2025/11/07) * 2亿规模账户累计打新收益率:2.28%[11][52][53] * 10亿规模账户累计打新收益率:0.75%[11][52]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新股上市首日涨幅 * 因子构建思路:计算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或均价)相对于发行价的涨幅,用以衡量新股上市初期的市场表现和打新潜在收益[20]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上市首日涨幅 = ((上市首日价格 − 发行价格) / 发行价格) × 100%[20] * 报告中提供了特定时间段内(滚动近期20只新股)科创板(平均219.94%)和创业板(平均244.28%)的上市首日平均涨幅[20] 2. 因子名称:有效报价账户数 * 因子构建思路:统计参与单只新股网下询价的有效机构账户数量,作为衡量打新竞争激烈程度的指标[2][23][26]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直接提取新股发行公告中的A类(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和B类(保险公司、年金等)有效报价账户数量[2][23][26] * 示例:最近一只科创板新股,A类有效报价账户3763,B类有效报价账户1822[2][23] * 示例:最近一只创业板新股,A类有效报价账户约4709,B类有效报价账户2669[2][23] * 示例:最近一只主板新股,A类有效报价账户5534,B类有效报价账户2976[2][26]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因子 (滚动近期20只新股) * 科创板个股平均涨幅:219.94%[20] * 创业板个股平均涨幅:244.28%[20]
“打新定期跟踪”系列之二百三十七:近两个月打新收益环比上升
华安证券·2025-11-10 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