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2025年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与2015年"互联网+"指导意见具有相似的历史地位,标志着AI应用爆发的奇点即将到来 [1][6] - 政策将通过加大数据供给、鼓励算法开源、推动算力普惠来系统构建AI基础设施,类比移动互联网发展路径,为应用全面爆发奠定基础 [1][18][24] - AI垂直应用将从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化"迈向"个性化",在教育、医疗、文娱、政务等重点领域率先爆发 [1][30][31] - 新一代智能终端(如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是连接技术与消费、刺激内需的核心载体,预计"十五五"期间渗透率将快速跃升 [1][34] - AI的最终目标是驱动生产力实现革命性跃迁,通过加速科学发现、提升研发效率、赋能制造业升级及加速未来产业突破来实现 [1][38]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政策脉络与历史借鉴 - 2025年8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是为中国AI发展量身定制的顶层设计路线图,其出台时间窗口与2015年"互联网+"政策高度契合,均处于核心技术突破、基础设施成型、应用场景即将高速迭代的关键起步阶段 [6] - 回顾"互联网+"十年成就,互联网和相关服务领域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977家增至2023年的6252家,营业收入从0.4万亿元攀升至4.2万亿元 [12] - 网络购物使用率从2015年上半年的56.0%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86.9%,网上支付使用率从53.7%升至91.0%,体现了国家级战略对产业生态的强大塑造力 [12][13] - 当前AI产业发展具备两大核心前提:技术已突破临界点走向规模化落地,硬件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并将持续升级 [18] "人工智能+"催化应用爆发的具体路径与目标 - 政策设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将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30年,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至90%以上;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19] - 政策框架涵盖六大重点行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和八大基础支撑(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等) [22][23] - 发展路径将延续"互联网+"推动移动互联网规模化普及的经验,实现全场景深度赋能,智能终端与智能体的规模化部署将成为政策落地的显性标识 [19] 驱动AI应用爆发的基础设施建设 - 在数据供给方面,政策推动"以应用为导向,持续加强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并"支持发展数据标注、数据合成等技术,培育壮大数据处理和数据服务产业" [1][25] - 在算法开源方面,"支持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建设,促进模型、工具、数据集等汇聚开放,培育优质开源项目",旨在避免重复"造轮子",加速创新效率 [1][25] - 在算力普惠方面,"鼓励发展标准化、可扩展的算力云服务,推动智能算力供给普惠易用、经济高效、绿色安全" [23][25] - 三者协同发力,旨在让开发者与企业能便捷获取AI核心资源,共同构成驱动AI应用爆发的"飞轮效应",其成功模式借鉴了中国移动互联网通过超前基建(如广泛基站覆盖、低资费)形成统一庞大数字市场的经验 [1][24] 垂直应用的发展趋势与重点领域 - AI垂直应用的核心价值从互联网的"便利化"转向"个性化",通过分析用户行为习惯、偏好及情感状态,提供"千人千面"的解决方案 [1][30] - 《意见》明确重点发展四大领域:AI+教育("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AI+医疗("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AI+文娱(推动在文化生产、传播、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AI+政务("打造精准识别需求、主动规划服务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1][31] - 政策鼓励"提升文娱、电商、家政、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品质",并"加快发展提效型、陪伴型等智能原生应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等新场景 [30] 智能终端作为刺激内需的核心载体 - 新一代智能终端(包括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被列为"人工智能+"战略中刺激内需的确定性抓手 [1][34] - 数字时代已从"连接人"迈向"万物互联",中国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在2022年下半年超越移动电话用户数,并保持更快增速,印证了终端新需求的出现 [1][34][37] - 这些深度融合感知、计算、决策能力的智能终端将体现"新供给带动新需求"理念,预计"十五五"期间渗透率快速跃升,为内需增长提供支撑 [1][34] AI驱动生产力革命性跃迁的路径 - 加速科学发现:"加快科学大模型建设应用,推动基础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22][38] - 提升研发效率:"支持智能化研发工具和平台推广应用",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 [22][38] - 赋能制造业升级:"加快工业软件创新突破,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并"推进工业供应链智能协同" [22][38] - 加速未来产业突破:加强AI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技术协同创新 [22][38]
AI+组合系列报告之三:“人工智能+”应用爆发的奇点即将到来
申万宏源证券·2025-11-10 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