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看好,维持 [10] 报告核心观点 - 太空数据中心被视为解决人工智能发展所面临的地面电力紧缺问题的优势方案 [2] - 太空环境具备天然优势:深空低温可实现零能耗散热,太阳能发电效率高达95%(地面仅20%),理论电源使用效率趋近1.0,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比光纤快35% [13] - 产业进展方面,国际领先企业如英伟达、SpaceX、谷歌已率先布局;中国相关产业正从传统任务式发展迈向商业化,产业链开放度提升,生产成本降低 [2][6][8][13] 行业事件与驱动力 - 2025年11月,英伟达首次将H100 GPU送入太空 [2][6] - 马斯克表示将扩大星链V3卫星规模建设太空数据中心,目标在4-5年内通过星舰完成每年100GW的数据中心部署 [2][6] - 谷歌启动“捕日者计划”,拟于2027年初发射两颗搭载Trillium代TPU的原型卫星,将AI算力直接部署至太空 [2][6] - 2025年5月,中国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进入组网阶段,“三体计算星座”规划发射不少于千颗卫星,目标在2030年建成 [13] 产业影响与投资逻辑 - 计算星座可赋能通导遥星座,极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组网成本,加速应用落地,形成良性循环 [8] - 中国卫星互联网发展当前阶段为基建投入期,建议重点关注2023-2025年已产生相关收入的公司,此类公司有望受益于下游运营商资本开支爆发式增长 [8] - 在应用爆发期,建议围绕核心运营商寻找投资标的,关注在芯片等基础器件领域已具备量产能力的厂商 [8] - 烽火通信积极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新质生产力,有望成为未来重要增长方向 [8] 技术优势与成本趋势 - 太空数据中心优势包括:为海洋、极地及偏远山区提供瞬时服务,覆盖30亿未联网人口;激光通信技术为实时AI推理等场景创造超低延迟可能 [13] - 成本挑战正随可回收火箭技术强化而快速化解,SpaceX已将发射成本压缩至千美元/公斤级,使星上算力走向经济可行 [13]
太空数据中心或成AI电力紧缺下的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