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单胺深化与新机制探索并行,抗抑郁药市场与新药研发进展几何?
西南证券·2025-11-14 13:5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如买入、增持等)[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现有主流抗抑郁药(如SSRIs)存在疗效有限、起效慢、精确化治疗不足等未满足的临床需求[5] - 抗抑郁药市场为超过80亿元人民币的院内大市场,SSRIs和SNRIs两类药物合计占据国内约60%的市场份额[5] - 新药研发呈现单胺类机制深化与氨基酸类等新机制探索并行的趋势,国内创新药已进入收获期,重点关注相关上市公司的研发与商业化进展[5] 抑郁障碍概述与临床需求 - 抑郁障碍核心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或乐趣丧失、精力下降,诊断需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并符合特定标准[9][11][13] - 全病程治疗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三个阶段,治疗目标包括实现症状缓解及预防复发[19] - 现有治疗存在多项未满足需求:SSRIs等一线药物理论上仍有约三分之一患者无法达到缓解;起效慢(通常需1-4周改善,4-8周达目标);对特殊人群和不同亚型的精确化治疗不足;长期用药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仍是挑战[5][27][28] 抗抑郁药市场格局 - 上一年度(2024年)中国抗抑郁药样本医院销售额超80亿元,SSRIs类占比最大,达43.44%(35.8亿元),SNRIs类次之,占17.18%(14.2亿元)[5] - 样本医院销售额前五药物依次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阿戈美拉汀、舒肝解郁胶囊、盐酸舍曲林、盐酸曲唑酮[5] - 未来中短期,仿制药因价格优势仍将占据可观份额,而创新药在安全性、疗效改善后,通过进入医保可实现加速放量[5]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与分类 - 单胺类抗抑郁药为临床主流,包括SSRIs、SNRIs、NDRIs、NaSSAs、SNDRIs、MMAs、MRA-5HT2CR等七类一线药物[45][47] - 早期药物如MAOIs和TCAs因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已退居二线或三线[50] - 新机制药物不断涌现:NMDA受体拮抗剂(如艾司氯胺酮)用于伴自杀意念亚型;GABAA PAM(如舒拉诺龙)用于产后抑郁;此外还有复方制剂、氘代新药等多种探索[45][59] 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 现有抗抑郁药的有效率(Response)通常在40%-65%之间[5] - 长期用药下安全性至关重要,常见不良反应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心血管系统及性功能等[68][72][75][76][77][79][80] - 荟萃分析显示,阿戈美拉汀、艾司西酞普兰、伏硫西汀等在疗效和可接受性方面表现更优;艾司西酞普兰、伏硫西汀、阿戈美拉汀、托鲁地文拉法辛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63][69] 新药研发进展与方向 - 全球研发管线中,单胺递质相关靶点(5HTR, SERT, NET, DAR, DAT)在研药品合计达128个,单胺深化仍是主线之一;氨基酸类靶点(如NMDAR, GABAR)在研药品合计58个,研发火热[5] - 中国抗抑郁创新药/微创新药已有一款上市(绿叶制药的托鲁地文拉法辛),超过二十款获批临床[5] - 研发进展前列的品种包括:单胺类的吉贝尔JJH201501(III期)、石药阿姆西汀(III期);GABAA PAM类的迈诺威MI078、康弘药业KH607等(II期);NMDA拮抗剂类的恩华药业、贝特药业等(II期)[5] 相关上市公司 - 报告提及多家相关上市公司,包括翰森制药、恩华药业、康弘药业、绿叶制药、石药集团、信立泰、吉贝尔等,需关注其抗抑郁管线布局、研发进展与商业化进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