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行业经过十余年发展,已从“快速跟随”进入“创新引领”阶段,临床试验数量稳居全球第一,并在新靶点、新技术平台和高难度适应症上广泛布局 [3] - 中国药企正通过自主出海与合作出海两种模式深度融入全球创新药价值链,海外商业化成功案例增多,BD交易金额全球占比快速提升,未来有望在全球药品市场占据重要一席之地 [3][33] - 随着跨国药企(MNC)重磅药品专利悬崖临近,其对外部创新需求迫切,中国资产凭借“多、快、好、省”的特点成为MNC第二大项目来源地,占比达19%,带来巨大合作机遇 [62][65] - 投资方向聚焦于两类企业:一是具备高成长性、正从Biotech向Biopharma蜕变、实现“自我造血”的公司;二是传统药企在创新转型过程中带来的价值重估机会 [3][76] 中国创新药蓬勃发展 - 中国登记开展的创新药临床试验数量在2024年达到1903项,自2023年起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 [7] - 2024年全球共有103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其中39款首发在中国,占比达到38% [7] - 中国企业在细胞疗法、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三大前沿领域的在研产品数量位于全球首位,比例约占全球一半,ADC、双抗、mRNA疫苗已有多款产品进入后期阶段 [8] - 在TOP20靶点上,中国与全球重合度达80%,在ADC和CAR-T等热门技术路径的研发靠前5个靶点中,中国创新药占比多数已超过50% [11][12] - 中国药企在高市场潜力治疗领域展现强劲研发实力,在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三大肿瘤中在研药品占比达36%,在MASH/MAFLD领域占比33%,减重领域占比27%,阿尔兹海默病领域占比18% [18][19] 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创新药价值链 - 中国药企主导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数量从2015年的11项提升至2024年的92项,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26.6% [24][26] - 国产创新药出海取得突破,2019年泽布替尼成功登陆美国市场后,2022年起持续有国产创新药获美国FDA批准,泽布替尼和西达基奥仑赛2024年在美销售额分别达到26.44亿美元和9.63亿美元 [28][30][31] - 中国资产BD交易金额在全球占比从2020年的3%快速提升至2024年的26%,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升至39% [33] - License-out项目逐渐趋于早期,2024年III期及以后的后期资产占比降至13%,早期阶段占比达87%,其中临床前资产占比为64% [35][39] - 双抗和ADC领域成为交易焦点,诞生了多笔总额超40亿美元的大型交易,例如信达生物与武田的交易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 [40][42] - TOP MNC达成的交易中,19%来源于中国,中国已成为MNC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项目来源地 [62][65] Biotech向Biopharma蜕变 - 美股历史走势显示,相较于大型药企,Biotech在上行阶段能获得更高超额收益,但波动时回撤也更大,推荐关注处于转型期、有上市产品开始商业化放量、实现“自我造血”的公司 [75][76] - 百利天恒与BMS就EGFR/HER3 ADC达成合作,核心品种将在2026年迎来密集催化节点,国内预计有7项III期临床试验完成,BMS已启动3项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 [78][80] - 微芯生物两款商业化产品放量加速,2025年前三季度增速达40%,西奥罗尼一线治疗胰腺癌的II期临床数据显示6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达80%,优于化疗历史数据 [84][85] - 艾迪药业首款HIV创新药复邦德2024年销售额近1.5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7.12%,整合酶抑制剂ACC017已启动III期临床 [91][92] - 首药控股二代ALK抑制剂一线适应症预计2026年上半年获批上市,三代ALK抑制剂国内进度最快,RET抑制剂SY-5007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已获受理 [95][96] 传统药企创新转型带来价值重估 - 传统药企研发投入雄厚,恒瑞医药、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等企业2024年研发费用均超50亿元,因仿制药业务拖累估值相对较低,创新药业务有望带来估值重估 [104][105] - 多家传统药企创新药收入贡献显著,恒瑞医药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收入(含许可)95.61亿元,占营收60.66%;中国生物制药预计2025年创新药收入占比突破50% [107][110] - 恒瑞医药创新药板块从2023年重回20%以上增长轨道,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22%、31%和23%,2023年至今已完成13项对外授权合作 [111][112] - 科伦药业核心品种TROP2 ADC在纳入医保后2026年有望快速增长,合作方默沙东正在推进14项针对该产品的全球III期临床,公司拥有超过10项ADC及新型偶联药物资产处于临床或以上阶段 [119][120] - 长春高新非生长激素板块迎来多个大产品,2024年研发费用率达16%,其伏欣奇拜单抗上市验证研发实力,相较于传统治疗可将6个月内首次复发风险降低87% [123][124]
2026年医药生物行业投资策略:加速进入兑现期,持续推荐创新药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