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6年银行二永债年度策略:供需两弱下的逆风局
申万宏源证券·2025-11-19 21:42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2026年银行二永债市场将呈现“供需两弱”格局,供给端净融资预计维持平稳偏低水平,需求端受新规影响面临减弱挑战,在此背景下二永债信用利差中枢可能上移,投资策略建议把握波段交易机会并关注新老券性价比差异 [2][3] 2025年市场回顾与总结 - 2025年银行二永债一级市场净供给延续回落,全年净融资降至3630亿元,较2024年的5505亿元大幅缩量,为连续第五年下降,其中第三季度净融资首次转负(净融出603亿元)[8][37] - 二级市场行情呈现“快轮动、弱趋势”特征,收益率和信用利差整体呈“M”型走势,全年仅1/3弱资质品种收益率下行,其他均上行且中长端上行幅度更大,信用利差则表现为短端收窄、长端走阔 [16][19][23] - 信用风险总体可控,年内仅出现2只二级资本债不赎回事件,涉及债券余额20亿元,较2024年有所下降,另有5家银行的7只二级资本债中债隐含评级被调低 [27][36] 2026年供给展望 - 近年来二永债净供给持续下台阶,2020-2021年净供给约1万亿元,2022-2023年降至约7000亿元,2024年进一步缩量至5500亿元左右,2025年至今已下降至3630亿元 [2][41] - 市场步入成熟期,国有大行在特别国债注资后资本补充需求趋缓,而资本充足率安全垫相对较低的中小银行承压,或将成为发行主力 [2][47] - 综合考量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现状、到期分布及批文情况,预计2026年二永债净融资将维持平稳偏低水平,约4000-5000亿元,与2024-2025年大致相当,且结构上呈现“大行占比下降、股份行/中小行占比提升”的特征 [2][57] - TLAC非资本债券2024-2025年累计发行5400亿元,规模低于预期,预计2026年净供给约3000亿元,供给压力相对可控,将成为银行次级债供给的重要补充 [2][63][67] 2026年需求展望 - 在城投债供给缩量的背景下,银行二永债仍是信用债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流动性优势明显,换手率高于城投债和产业债,依然是信用债市场交易的必争品种 [2][81][83] - 需求端面临减弱挑战,主要受公募基金费率新规(征求意见稿)和保险业将于2026年初全面实施I9新会计准则等因素影响 [2][84] - 保险机构全面实施I9后,由于二永债含“减记条款”无法通过现金流量测试,可能导致其配置力量减弱,但对银行永续债的负面影响预计大于二级资本债,整体影响相对可控因非上市险企资产占比不足10% [2][88][91] - 银行自营配置力量2026年或难继续高增,对二级资本债的配置力量相对稳定;公募基金在大类资产比价下债基吸引力不高,叠加费率新规影响,负债端可能面临考验;银行理财规模有望继续扩容,但对二永债的直接需求支撑或相对有限 [2] 估值展望 - 增值税新规实施后,中债估值编制安排处于过渡期,可能影响各类利差的历史可比性,导致短端信用利差偏低、期限利差和品种利差偏高 [3] - 在供需两弱格局下,尤其考虑公募费率新规和保险I9全面实施对需求的潜在冲击,二永债信用利差面临中枢抬升风险,预计3年期AAA-二级资本债信用利差(剔除增值税影响)区间在[25, 60]BP左右 [3] - 品种利差可能分化,二级资本债与普通金融债的利差方面,中高等级品种利差中枢可能抬升,低等级品种利差中枢可能下移;永续债与二级资本债的利差中枢或从当前5BP以内小幅上移至10BP以内 [3] 投资策略建议 - 高等级银行二永债投资建议交易难度上升,应择机把握波段交易机会;中小银行二永债投资建议积极关注性价比,同时防范不赎回风险 [3] - TLAC非资本债券兼具配置价值和交易价值,建议关注浮息债品种 [3] - 增值税新规后,金融债新券仍在价格发现过程中,建议结合新老券利差和流动性变化在新老券中做投资选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