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近期A股市场调整是外围流动性紧缩、海外AI板块焦虑及A股四季度季节性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回撤幅度在历年牛市同期中已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继续下行空间有限,预计11月后调整将结束并迎来春季行情的提前布局窗口,行情核心交易逻辑将围绕AI产业趋势扩散和“十五五”规划政策支持方向展开[1][5][6][7] 市场调整原因分析 - 自11月14日A股开启调整以来,沪指累计下跌4.8%,结构性调整力度甚于指数,前期涨幅居前的板块回调更为突出,例如Q1-3涨幅超50%的科创50、创业板指以及有色金属、电子等行业指数跌幅均超8%[1] - 全球流动性呈现紧缩态势,当前核心驱动在于12月美联储大概率不降息,流动性收紧压力带动全球资产普遍回调,A股市场难以独善其身[1][4] - 市场对“AI泡沫”焦虑升温,北美大厂AI资本开支步伐激进但对企业盈利拉动效应尚未充分展现,英伟达股价自高位回调18.5%,软银清仓、桥水基金减持近七成,A股双创板块中全球科技产业链中上游或N链配套环节个股受美股映射影响,估值溢价难以维系[2] - 受年末季节性因素影响,A股四季度出现阶段性调整是常态,为次年春季行情蓄力,统计显示即使在牛市途中,万得全A在10月至春季躁动开启前的最大回撤通常接近或超过5%,而今年10月至今万得全A最大回撤已达6.5%,处于历年牛市同期中等偏高水平[3][5] 后续市场展望与配置建议 - 考虑到本轮指数回撤幅度在历年牛市同期中已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近期连续调整后继续下行空间相对有限,倾向于判断11月之后市场调整会结束,并迎来春季行情的提前布局窗口[5] - 岁末年初流动性逻辑坚实,若市场对12月“不降息”预期充分定价、美元一次性反弹到位,对后续行情演绎反而不是坏事,国内年底宏观流动性有望保持合理投放,为资金入市创造有利环境[6] - 2026年作为“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上半年以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的政策主线有望强化,规划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为主要目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置于重点任务首位,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科技制造、先进产能等领域有望成为市场核心配置方向[6] - 若12月市场开启春季行情,资金主线有望向AI应用等方向切换,核心交易逻辑将围绕AI产业趋势扩散展开,具体关注两大方向:一是以AI应用为代表的全球科技产业趋势,包括AI+医药、AI端侧、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AI应用与Agent等;二是与“十五五”规划紧密相关、受益于国内政策支持的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领域,如氢能、核能、量子、商业航天等[7] 历史比较与仓位分析 - 今年结构性行情特征突出,机构对主线品种集中配置行为与2021年存在相似性,主动权益重仓股中电子仓位从24Q4的18%提升至25Q3的26%,三个季度提升8pct,类似2021年电力设备仓位从20Q4的9%增至21Q3的18%,亦在三个季度提升超8pct[3][5] - 回顾2021年四季度,市场出现明显高低切换,电力设备等热门板块交易拥挤度处于高位,导致煤炭、钢铁等行业当季显著回调,电力设备仓位回落0.6pct,资金转向消费、地产链、新能源中的绿电等低位方向,与今年结构性调整存在相似之处[5]
如何看待近期市场的调整
东吴证券·2025-11-23 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