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宏观预期到权益配置思路:普林格周期资产配置的拓展
华福证券·2025-11-23 14:41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普林格周期模型 模型名称:普林格周期模型[13][14][16]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观察股票、债券和大宗商品的轮动表现,将经济与市场划分为六个阶段,帮助投资者应对不同的经济环境[14][16]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资产表现: 1. 第一阶段(经济复苏初期):股票小幅上涨,债券表现最佳,大宗商品持平 2. 第二阶段(经济复苏加速):股票领涨,债券转弱,大宗商品持平 3. 第三阶段(经济扩张高峰):股票上涨放缓,债券进一步减弱,大宗商品开始上涨 4. 第四阶段(经济过热):股票下跌,债券持平或小幅下跌,大宗商品表现最佳 5. 第五阶段(经济增长放缓):股票继续下跌,债券逐步改善,大宗商品下跌 6. 第六阶段(经济衰退):股票触底或小幅反弹,债券表现最佳,大宗商品表现最差[16] - 通过市场价格与风格轮动特征反向刻画宏观周期状态[3] 模型评价:普林格周期本身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从价格、利率、商品等市场变量中提取出"隐含的经济预期",提前反映经济处于复苏、过热或衰退的大方向[47] 2. 宏观趋势信号(TS)模型 模型名称:宏观趋势信号(Trend Score, TS)[4][31] 模型构建思路:从多项宏观经济指标中筛选出最具解释力的变量,综合构建为一个新的宏观趋势信号,用于识别宏观环境的"积极"与"谨慎"状态[4]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因子选取与权重:从月度宏观数据中提取核心因子,包括PMI新订单(权重2)、PPI YoY(权重1)、PPI MoM(权重1)、M1 YoY(权重2)、M2 YoY(权重1)[29] 2. 标准化处理:对每个因子做12个月滚动Z-score,得到可比的月度z分数矩阵[33] Zi,t=Xi,tμi,t11:tσi,t11:tZ_{i,t} = \frac{X_{i,t} - \mu_{i,t-11:t}}{\sigma_{i,t-11:t}} 其中Zi,tZ_{i,t}为因子i在t月的Z-score,Xi,tX_{i,t}为因子原始值,μi,t11:t\mu_{i,t-11:t}σi,t11:t\sigma_{i,t-11:t}为过去12个月的均值和标准差 3. 加权合成:将各因子的z分数按归一化权重加总,得到月度原始Trend Score[33] TSt=i=15wiZi,tTS_t = \sum_{i=1}^{5} w_i \cdot Z_{i,t} 4. EWMA平滑:对原始TS做EWMA(α=0.5),得到更稳定、段落更清晰的趋势曲线[33] TSsmooth,t=αTSt+(1α)TSsmooth,t1TS_{smooth,t} = α \cdot TS_t + (1-α) \cdot TS_{smooth,t-1} 5. 防跳跃规则:使用60期滚动分位+双阈值迟滞(35/65外层+45/55内层),将Trend Score划分为"谨慎/中性/积极"三类宏观状态[33][34] - 初始/上期为中性时:x ≤ 下外层(35%)→进入谨慎;x ≥ 上外层(65%)→进入积极;否则→保持中性 - 上期为谨慎时:x仍低于下内层(45%)→继续谨慎;x介于下内层和上外层之间(45%~65%)→回到中性;x ≥ 上外层(65%)→反向进入积极 - 上期为积极时:x仍高于上内层(55%)→继续积极;x介于下外层和上内层之间(35%~55%)→回到中性;x ≤ 下外层(35%)→反向进入谨慎[34] 6. 频率扩展与滞后:将月度TS与状态扩展至日频,并整体滞后15天用于实盘使用[33] 模型评价:宏观趋势信号(TS)基于月度宏观数据构建,反映真实经济活动、企业利润与流动性的中期趋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跨行业一致性[47] 3. 复合宏观配置模型 模型名称:双源驱动宏观配置模型[47][51] 模型构建思路:结合普林格周期和宏观趋势信号TS,构建"市场预期+宏观数据"的双源驱动框架,在不同宏观状态下选择不同宽基指数和行业配置[47][51]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状态划分:将普林格周期的复苏、过热、衰退状态与TS的谨慎、中性、积极状态进行组合,形成9种宏观情景[53] - 宽基配置逻辑: - 偏乐观情景(谨慎-复苏、中性-复苏、积极-复苏、积极-衰退、积极-过热):配置中证2000、创业板指等成长性指数[53] - 偏谨慎情景(谨慎-衰退、谨慎-过热、中性-衰退、中性-过热):配置沪深300、低波红利等防御性指数[53] - 行业轮动逻辑: - 防守思路:在悲观/谨慎情境下增配银行、公用事业、食品饮料等抗跌行业[53] - 进攻思路:在复苏/积极情境下重点增配非银行金融(券商)、电子等进攻性行业[53] - 牛市中后段(过热阶段):逐步加入化工、有色金属、煤炭等顺周期行业[55] 模型评价:两者结合能够互补,普林格提供趋势的早期提示,TS提供趋势的确认与过滤,当两者方向一致时,其正向收益的确定性在回测中最强、跨行业一致性最高[47]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宏观状态组合表现 普林格复苏+TS积极组合: - 沪深300平均收益率:2.74%[41] - 中证2000平均收益率:3.14%[42] - 创业板指平均收益率:4.31%[43] - 低波红利平均收益率:1.51%[44] 普林格复苏+TS中性组合: - 沪深300平均收益率:0.23%[41] - 中证2000平均收益率:2.85%[42] - 创业板指平均收益率:-0.97%[43] - 低波红利平均收益率:-0.69%[44] 普林格复苏+TS谨慎组合: - 沪深300平均收益率:-0.24%[41] - 中证2000平均收益率:4.42%[42] - 创业板指平均收益率:3.69%[43] - 低波红利平均收益率:2.13%[44] 2. 行业板块在特定状态下的表现 积极-复苏状态下表现最佳的行业: -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5.63%[62] - 有色金属:5.51%[62] - 消费者服务:4.87%[62] - 基础化工:4.49%[62] - 创业板指:4.31%[62] 积极-过热状态下表现最佳的行业: - 电子:2.26%[62] - 基础化工:2.09%[62] -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2.02%[62] - 家用电器:1.98%[62] - 食品饮料:1.96%[62] 3. 综合配置策略年度表现 策略年度收益率与超额收益: - 2011年:策略-15.7%,基准-25.0%,超额12.4%[58] - 2012年:策略5.7%,基准7.6%,超额-1.7%[58] - 2013年:策略24.4%,基准-7.6%,超额34.7%[58] - 2014年:策略64.8%,基准51.7%,超额8.7%[58] - 2015年:策略27.3%,基准5.6%,超额20.5%[58] - 2016年:策略-10.9%,基准-11.3%,超额0.5%[58] - 2017年:策略13.5%,基准21.8%,超额-6.8%[58] - 2018年:策略-20.5%,基准-25.3%,超额6.5%[58] - 2019年:策略40.1%,基准36.1%,超额3.0%[58] - 2020年:策略31.5%,基准27.2%,超额3.4%[58] - 2021年:策略17.8%,基准-5.2%,超额24.2%[58] - 2022年:策略-18.0%,基准-21.6%,超额4.6%[58] - 2023年:策略-0.6%,基准-11.4%,超额12.2%[58] - 2024年:策略27.5%,基准14.7%,超额11.2%[58] - 2025年(至11月14日):策略43.9%,基准17.6%,超额22.3%[58] 4. 风险调整后收益表现 收益波动比表现最佳的行业(积极-复苏状态): - 基础化工:87.72%[66] - 汽车:77.97%[66] -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77.86%[66] - 机械:75.08%[66] - 有色金属:74.93%[66] 收益波动比表现最佳的行业(积极-过热状态): - 食品饮料:23.89%[66] - 银行:23.36%[66] - 低波红利:22.63%[66] - 煤炭:22.55%[66] - 中证2000:19.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