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透视当前海外三大风险点:基本面、降息预期和AI泡沫
国泰君安期货·2025-11-24 18: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本轮海外市场宏观逆风核心驱动来自科技板块,风险从“AI泡沫”具象为对AI投资持续性、债务化和投资回报率等具体关切,若中期AI运用端和商业模式无明显改善,风险未移除,当前类似1997年情形,更高频策略决策可依赖CDS市场情绪是否企稳 [97] - 美国经济基本面有一定韧性,就业疲弱但未快速恶化,降息和低库存使制造业有韧性,关注美国政府重启对2026年1季度经济贡献,美股指数级别财务指标无系统性风险,宏观面流动性上12月降息或鸽派不降息,2026年降息预期稳定,微观流动性上美国Repo流动性偏紧,中资股市场年末获利盘资金压力以及港股解禁压力带来逆风,跨年后内外微观流动应皆有改善 [97] - 当下适度乐观,但中期科技板块风险未移除时应避开核心标的,权益板块在中美注重内需消费、公用事业、原材料、医疗和金融板块,科技内部注重业绩兑现,商品板块关注行业逻辑,注重实需影响较弱的贵金属配置窗口 [9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三大逻辑点落地,市场如何定价 - 11月以来全球市场受地缘、宏观和产业逻辑冲击,大类资产表现为科技板块引领Risk - on,权益转向防御,缺乏有效避险资产,年底市场微观流动性不佳,风险情绪有限 [2] - 当前海外市场波动源于经济基本面、短期和远期降息预期、“AI泡沫”相关风险,上周基本面和短期降息预期问题初步落地,市场维持12月暂停降息计价,英伟达财报未缓解AI投资核心关切 [4] 基本面 从非农数据,看美国经济基本面 - 9月非农数据月增超预期,劳动力供给上升,失业率小幅反弹,工资增速同比反弹,非官方就业指标指向数据改善,就业维持“低裁员、低雇佣”状态,新增就业增长来自建筑业、教育和医疗、休闲和酒店业等,部分部门就业流失,失业率升至4.4%,劳动参与率上升,劳动力人口和就业人数增加,薪资增速同比反弹至3.8%,12月FOMC前唯一份就业数据覆盖政府停摆时期,10月和11月就业增长可能下滑,相关数据12月16日公布 [5][7] 制造业有韧性,信心调查和消费偏弱 - 区域性联储制造业调查指标改善,制造业有韧性,本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跌,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周期低点,对未来1年就业预期指数恶化,彭博Second Measured日频消费支出趋势偏弱,库存在3Q - 4Q快速下行,三大库销比回落,制造业和批发业库存同比增速创新低,新订单/库存比偏高,对商品价格有刚性支撑 [8][10][12] 非美经济体亦未能贡献正向宏观情绪 - 中美欧经济经济惊喜指数显示中国数据大幅下挫接近“9.24”水平,欧元区经济数据稳定改善,美国数据因缺失失真,欧元区经济动能近期放缓,制造业偏弱但服务业景气度高,零售销售同环比下行,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在消费、投资和生产端全线回落,M1同比接棒M2同比回落,主要经济体2026年底展望,美国实际GDP同比增1.8%与今年基本持平,中、欧、日较今年有所下调 [16][18][20] 货币政策 12月是否降息?2026年利率预期如何? - 美联储鹰鸽打分模型显示自9月议息会议以来态度趋于谨慎,2026年12月Sofr合约收益率录3.0%较月中回落,12月降息概率反弹至63%,明年年底基准利率预期在3.00 - 3.25%水平,变化有限,“偏鹰”计价主要体现在12月FOMC会议博弈上,对明年维持偏宽松75bp左右降息空间预期 [25][26] 降息预期变化是否是当前核心风险点? - 认为降息预期是背景而非核心因素,美债收益率整体稳定、国债波动率与权益波动率分化显示风险不同源,美股大幅调整更配合AI板块自身叙事,若“AI叙事风险”未移除,难以期待科技板块风险情绪反弹 [29] “AI泡沫” 具象为投资债务化风险 - 高评级公司发债规模2025年迅速攀升超越2021年历史高位,软件 + 半导体 + 互联网公司占比大,9月起头部科技公司加大发债规模,资本开支从自有资金转向发债,市场从奖励Capex支出转为担忧CAPEX“负债化”、投资回报率能见度低,中长期“AI是否处在泡沫中”短期无法证实或证伪,取决于AI行业进展和运用端或下游营收模式是否有质的突破 [30][34] 美股指数层面参考背景 - 今年美股涨幅高度依赖科技和AI叙事,美股宽度指标恶化,市场健康度有瑕疵,从标普指数风险溢价指标看,本轮美股下跌前标普ERP处在2002年以来新低,显示估值压力,但长周期看高于90年代,短周期看高于年初水平,标普指数已披露财报显示季度13%增长,营收和盈利惊喜指数有韧性,分子端EPS上修是驱动美股上涨主导因素,业绩拉动 > 估值拉动,风险并非“业绩不好” [35][37][39] 以史为鉴,以财务指标对比“科网泡沫” - 标普500总债务/总资产及总债务/EBITDA占比当前尚属稳定,ROIC - WACC差值未出现拐点,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资本支出/经营活动现金流、自由现金流/总营收整体风险度不高,本轮自由现金流透支集中在7姐妹为代表的科技公司,纳斯达克指数近两年有所改善 [42][44][49] 风暴中心,是头部科技公司 - 美股7姐妹CAPEX/经营现金流达到1997年代表公司相当水平,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和甲骨文占比显著攀升,甲骨文经营现金流接近枯竭,英伟达、苹果相对较低,财务指标健康,市场惩罚资本开支激进而财务指标走弱的公司,嘉奖资本开支谨慎、拥有切实AI业绩和较闭环产业链的公司 [50][52][54] 头部科技公司“负债化”概览 - 2025年头部科技公司已发行超2000亿美元债券用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未来五年年均到期债务达710亿美元,累计规模达3550亿美元,叠加至2030年约3万亿美元投资需求 + 股东回报,资金需求大,未来13个月内发债规模远超到期债务总额,截至明年底,苹果、甲骨文、IBM、微软和亚马逊公司到期债务规模庞大,债务再融资需求刚性 [59] 关注负债、支出和营收、利润的增速竞赛 - 2025年下半年,7姐妹公司相继出现ROIC拐点,意味着投资收入开始跑输投资成本,高资本支出下,头部科技公司营收增速放缓,类似1996 - 1997年,1995 - 1998年科网泡沫代表公司ROIC均显著下滑 [60][66][67] 横向对比,港股科技巨头是否有类似风险? - 港股头部科技公司资本开支和增速攀升,资本开支向科技公司集中,从资本开支/营业收入占比视角,中国科技巨头与美国头部科技公司有同样趋势,但整体健康度略好,11月以来港股调整主要是(流动性 + 情绪)杀估值拖累,分子端基本面变化不大,短期行情把握从分母端出发 [71][73][76] 当前港股赔率如何?——指数ERP视角 - 短期而言,港股本轮调整相对A股更早、跌幅更深,恒生科技为代表的流动性敏感资产已下跌16%,技术形态有安全边际,美联储鸽派发言/隔夜美股修复有助于提升港股市场风险偏好,但年底国内买盘枯竭叠加解禁压力需关注,市场风险偏好脆弱,对AI的焦虑待消化,国内流动性压力有望在2026年初缓和,届时有望布局春季躁动行情,年初南向资金流入斜率有望加大,中资股表现可能优于美股 [88] 2026年港股行业配置前瞻指引 - PEG偏低的行业是优先推荐方向,短期避险和高低切可能延续,关注消费、银行/电信等红利防御板块,待国内流动性改善,港股科技有望估值修复,此前均衡配置,中期中资股维持杠铃策略,把握有色板块、科技题材(AI/创新药)、反内卷三条主线,跨境选择上A股半导体自主创新科技题材 + “反内卷”行业龙头 + 创新药做进攻策略,港股“价值科技” + 红利 + 原材料做防御和配置策略 [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