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订单降速到清欠发力,“一揽子”化债第二阶段建筑企业信用风险怎么看?
联合资信·2025-11-24 22:5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本轮化债第一阶段,样本建筑企业地方政府相关项目订单、收入均下降,回款和周转效率恶化,高地方政府项目占比的地方建筑国企短期偿付压力偏大 [28] - 本轮化债进入第二阶段,“6万亿”有望缓解化债对基建投资的资金挤占,但政府基金收入下降和新增专项债发行落地进度影响地方基建投资增速,后续政策落地有望加速;建筑行业需求结构持续调整;预计2026年清欠行动加速,有利于改善建筑行业现金回流 [29][34][36] - 化债背景下,建工企业的信用水平将分化,具备政策资源、技术壁垒、多元化和国际化布局及财务稳健性的企业有望主导市场 [41] 各目录总结 “一揽子”化债政策梳理 - 自2014年以来,我国推动多轮地方政府化债,首轮将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并“显性化”,第二轮针对财政实力较弱县区债务,第三轮以发行特殊再融资债置换隐性债务并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 [4] - 本轮化债于2023年7月开启,涉及“35号文”“47号文”“14号文”等多个文件,政策涵盖新增融资管控、城投平台项目投资约束、债券发行审批和城投主体退出等维度,思路从应急处置转向系统治理 [5] 本轮化债对建筑企业影响路径 需求端 - 地方政府及下属平台是建筑企业核心项目来源,截至2025年6月末,样本企业中26家地方政府相关项目新签合同三年平均占比超70%,2022 - 2024年地方政府相关项目新签合同在样本企业新签合同额合计中占比36 - 43% [11][12] - 本轮化债对地方政府投资形成约束,导致建筑需求下降,如高风险地区限制新增项目、PPP项目规范、基建资金来源受限等 [13] 现金流端 - 地方政府及下属平台回款力度决定建筑企业现金流健康度,样本企业PPP类资产占比波动上升,截至2024年底约17% [16] - 化债使地方政府支付能力和城投平台流动性下降,拖累建筑企业工程款回笼,结算和回款周期拉长,进度款支付比例下降 [17][18] 本轮化债第一阶段建筑行业表现 - 新签合同:2023 - 2024年,样本企业地方政府类新签合同额合计同比增速分别为2.74%和 - 9.58%,低于新签合同总额同比增速,央企2024年地方政府类新签额下降明显,地方国企降幅较小 [20] - 收入:2024年,地方政府项目占比较高样本建筑国央企收入下降,地方政府项目占比在30 - 50%间的样本企业受地产需求下降影响,2024年施工收入降幅超10% [21][22] - 应收账款周转和账龄:2022 - 2024年,样本企业应收科目周转效率下降,央企优于地方国企,地方国企中高地方政府项目占比组一年以内应收账款占比2024年下降显著 [23][24] - 现金流:样本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但销售现金回款对流动负债覆盖倍数减弱,高地方政府项目占比的地方国企短期偿付压力偏大 [27] 本轮化债第二阶段政策对建筑行业影响研判 - “6 + 4 + 2万亿”化债方案使地方待消化隐债总额降低,节约利息支出,但专项债和土储专项债仍可能挤占基建资金,2025年前三季度狭义基建投资增速放缓,后续政策或提振投资,呈温和修复态势 [29][30][33] - 中央加大杠杆,建筑行业需求结构持续调整,中央支持“两重”项目,2025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已发行完毕 [34] - 清欠计划于2027年6月底完成,预计2026年清欠加速,目前清欠对发债建筑企业现金流缓解效果不显著,长期看建筑国央企应收款项有望回笼 [36][37][40] 化债背景下建筑企业信用变化趋势展望 - 资质齐备、施工能力多元的企业可降低单一市场风险,在新兴领域发掘增长点 [41] - 经营财务稳健的企业能抵御市场波动,抓住投资机会,行业有望走向“现金流”导向轨道 [41] - 竞争格局分化加剧,头部建筑央企保持优势,布局财力强地区或细分领域有竞争力的国有建工企业前景好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