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进入创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小米SU7智驾事故分析 - 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发生智驾车祸导致三人死亡,引发舆论风暴和信任危机 [1][2] - 事故核心争议点在于智驾系统是否应承担责任,但当前缺乏警方完整调查结论 [2][4] - 可确认车辆碰撞前4秒状态及碰撞过程,但无法确认事故后人员状态和救援情况 [5][6] 事故过程技术细节 - 车辆以约100公里时速进行高速变道操作,导致小偏置碰撞后旋转180度停下 [10] - 碰撞时车速从116km/h减速至97km/h,行驶距离约59米 [14] - 车辆因转向不足(前轮抓地力不足)未能完成变道 [14] 智驾行业普遍问题 - 行业存在过度宣传智驾功能现象,如鼓吹"XX公里0接管" [11] - 消费者存在危险使用行为,如使用方向盘重力环、智驾时离开座位 [11] - 基础设施仍按人驾逻辑设计,未适配智驾需求 [11] - 8年前特斯拉首起智驾命案与当前事故存在相似性(高速碰撞、系统误判) [13][17] 行业典型案例 - 华为智驾资深用户(里程超26000公里)近期在NCA状态下以120km/h撞车 [18] - 特斯拉2016年首起命案中车辆将白色货车误判为天空,以117km/h撞击 [13] 行业发展建议 - 车企需平衡技术发展与安全宣传,避免过度营销 [19] - 消费者应充分认识技术局限,严格遵守使用规范 [19] - 监管机构需完善道路规则,如强制特定场景退出智驾 [19] - 行业需警惕"技术优先于安全"的发展倾向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