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创医药】归创通桥-B(02190.HK)深度研究报告:神经和外周介入第一梯队,受益集采,布局海外
归创通桥归创通桥(HK:02190) 华创医药组公众平台·2025-04-01 12:47

核心观点 - 公司是神经介入和外周介入领域的领先企业,拥有全面的产品组合和强大的商业化能力,受益于集采政策推动产品放量,2021-2024年收入CAGR达131%,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1亿元 [2] - 神经介入行业渗透率和国产化率双低,2023年出血性手术渗透率仅13.8%(美国65.3%),2024H1国产化率约26%,集采加速国产替代,公司作为头部企业显著受益 [2][37][39] - 外周介入患者基数庞大,集采推动渗透率和国产化率提升,公司通过自研和合作打造创新产品组合,多个产品在2024-2025年集采中中标,有望持续放量 [55][67][69] - 海外布局初具规模,2024年海外收入2258万元(+58.2%),20款产品在24个国家地区商业化,未来重点拓展欧洲、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 [24][29] 神经介入业务 行业概况 - 国内神经介入手术受众群体大,2021年脑卒中发病人数517万,预计2032年增至724万,老龄化加剧需求增长 [33][34] - 手术渗透率快速提升,出血性手术渗透率从2015年2.9%升至2023年13.8%,缺血性从0.3%升至6.2%,但仍远低于美国65.3%的水平 [37][39] - 国产化率从2020年7%提升至2024H1约26%,替代空间巨大,2023年市场规模66.8亿元(2017-2022年CAGR 16%) [39][37] 集采影响 - 2021年以来神经介入集采快速扩围,涉及弹簧圈、取栓支架、密网支架等,平均降幅46%-71%,推动渗透率和国产化率提升 [43][44] - 集采分散在省市或省际联盟进行,降价影响被拉长时间线,头部企业通过规模优势和多产品线消化压力,市场集中度提高 [45][46] - 国产头部企业在集采中收入仍快速增长,2020-2023年微创脑科学、归创通桥等CAGR达33%-168% [46] 公司表现 - 神经介入产品组合覆盖五大类,截至2025/3/20共布局23款商业化产品和6款在研产品,2025-2027年预计新增6款产品 [6][49] - 核心产品如蛟龙取栓支架、凤弹簧圈、银蛇支持导管等均进入集采,弹簧圈市占率从1.9%提升至10%以上 [49][50] - 2024年神经介入收入5.30亿元(+38.4%),占总收入67.7%,密网支架等新产品在集采中选,有望贡献增量 [15][52] - 后备管线丰富,2025-2027年预计获批6款产品,其中辅助栓塞支架和载药自膨颅内支架市场潜力巨大 [52][53] 外周介入业务 行业概况 - 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基数大,从2015年4480万增至2019年4950万,预计2030年达6230万,下肢动脉占80% [55][58] - 外周静脉疾病中,深静脉血栓患者从2015年110万增至2019年150万,预计2030年达330万 [62] - 2017-2021年外周动脉介入市场规模从9.9亿增至21.7亿(CAGR 21.7%),预计2030年达68亿 [58] 集采影响 - 2021年起外周介入集采陆续开展,涉及腔静脉滤器、DCB、外周支架等,国产份额显著提升 [67][68] - 2022年下肢动脉、下肢深静脉、浅静脉曲张国产化率分别为30%、25%、68%,集采加速替代 [68] - 集采推动手术下沉,2023-2027年非核心医院手术量CAGR 5%(核心医院2%) [68] 公司表现 - 外周介入产品组合全面,截至2025/3/20共24款商业化产品和11款在研产品 [7][72] - DCB、PTA球囊等产品在河南、河北等集采中选后销量增长3.5倍,2024年外周收入2.53亿元(+74.5%) [69][15] - 2024年与Avinger合作引入OCT引导斑块旋切器械,结合AI技术提升精准度,2030年PAD患者达6230万,市场潜力大 [73] - 创新产品外周点状支架和外周球扩覆膜支架预计2027年前获批,填补国产空白 [77] 财务与运营 - 2021-2024年收入CAGR 131%,2024年营收7.83亿元(+48%),净利润1亿元,实现扭亏 [2][15] - 毛利率从2022年75.6%降至2024年71.6%,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降至22.3%、11.5%、29.8% [18] - 经营性现金流2023年转正,2024年达1.74亿元,期末现金储备25.1亿元支持研发和并购 [21] - 销售网络覆盖超3000家医院,新产品一年内挂网省份超20个,商业化能力突出 [7] 海外布局 - 2024年海外收入2258万元(+58.2%),20款产品在24个国家地区获批,欧洲8款产品获CE认证 [24][29] - 重点发展欧洲、金砖国家市场,拓展亚非拉新兴市场,布局北美,2025年预计新增14个海外获批产品 [24] - 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品牌知名度,建立海外物流设施保障交付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