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啤酒遇“中国式困局”,换帅裁减难掩颓势 | 酒业内参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62.46亿美元,同比下降7%,净利润同比下降14.8%,总销量减少8.8% [2] - 第四季度销量下滑12.7%,收入减少11.0%,主要受去库存影响 [7] - 中国市场收入占比大,其下滑抵消了印度和韩国市场的增长 [7] 裁员与成本控制 - 2019年末至2024年末员工数量从2.8万降至2.1万,裁减25% [2][3] - 计划2025年削减15%运营成本,可能通过销售和营销费用节省实现 [14] - 区域业务代表负责范围扩大,拜访频率降低 [16] 产品与渠道挑战 - 对百威、科罗娜等产品提价,每箱上调3-7元,以巩固高端化 [9] - 中国高端啤酒市场占有率降至40%,被本土品牌如燕京U8和喜力挤占 [11] - 核心渠道(餐厅、酒吧等)市场份额同比减少1.49% [11] - 渠道库存消化慢,淡季动销速度不及本土品牌 [10] 管理层变动与战略调整 - 原CEO杨克离任,由程衍俊接任,后者曾任青岛啤酒高管,更熟悉国内市场 [4][16][19] - 杨克任内推动百威亚太港股上市,募资50亿美元,确立高端化、数字化、可持续化战略 [19] - 行业分析认为2025年中国啤酒需求难改善,需拉回中国市场增长并寻找新营收支柱 [19] 行业竞争格局 - 啤酒行业自2018年全面进入高端化阶段,本土品牌通过关闭低效工厂、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盈利 [11] - 燕京U8实现全国化布局,喜力销量增长近两成,挤压百威市场份额 [11] - 消费者偏好转向单价20元左右的国产精酿,高端啤酒(50元以上)需求减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