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亚太(01876)

搜索文档
百威亚太(01876)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05 17:0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收入31.36亿美元同比下降5.6%[11] - 毛利16.13亿美元同比下降4.9%[11] - 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9.83亿美元同比下降8.0%[11] - 正常化除息税前盈利6.79亿美元同比下降9.6%[11] - 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从2024年上半年的541百万美元减少至2025年上半年的409百万美元[34] - 收入同比下降7.7%至31.36亿美元(2024年同期:33.99亿美元)[158] - 期内溢利同比下降22.8%至4.27亿美元(2024年同期:5.53亿美元)[158] - 每股基本盈利下降24.4%至3.10美分(2024年同期:4.10美分)[158] - 公司期内溢利同比下降22.8%,从2024年5.53亿美元降至2025年4.27亿美元[169] - 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为983百万美元(2025年上半年),较2024年同期的1,100百万美元减少[5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销售成本减少6.4%,每百升销售成本减少0.2%[30] 各业务线/地区表现:中国市场 - 中国市场销量下降8.2%收入下降9.5%[18] - 中国2025年第二季度销量减少7.4%,收入减少6.4%,每百升收入增加1.1%,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减少4.0%,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率上升86个基点[21] - 中国2025年上半年销量减少8.2%,收入减少9.5%,每百升收入减少1.4%[21] 各业务线/地区表现:印度市场 - 印度市场高端及超高端产品销量和收入实现双位数增长[18] - 印度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呈双位数增长,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率大幅提升[23] - 印度2025年上半年高端及超高端产品组合销量及收入均呈双位数增长[23] 各业务线/地区表现:韩国市场 - 韩国市场销量持平但表现优于行业[18] 各业务线/地区表现:亚太地区东部 - 亚太地区东部2025年第二季度销量减少10.4%,收入减少8.4%,每百升收入增加2.2%,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减少26.5%[24] - 亚太地区东部2025年上半年销量减少0.5%,收入增加0.6%,每百升收入增加1.1%,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减少4.5%,盈利率下降157个基点[24] 公司销量和收入效率 - 总销量435亿公升同比下降6.1%[11] - 每百升收入增长0.5%[14] - 公司总销量2025年上半年减少6.1%[28]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减少5.6%,每百升收入增长0.5%[29] 现金流状况 - 公司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为267百万美元[41][43] - 投资活动所用现金流量为110百万美元(2025年上半年),较2024年同期的250百万美元减少[44] - 融资活动现金流出为674百万美元(2025年上半年),较2024年同期的645百万美元增加29百万美元[46] - 经营所得现金同比增长22.7%,从2024年3.79亿美元增至2025年4.65亿美元[169] - 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流量同比增长19.7%,从2024年2.23亿美元增至2025年2.67亿美元[169]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减少56%,从2024年2.5亿美元降至2025年1.1亿美元[169]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4年12月31日的28.67亿美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24.02亿美元,减少4.65亿美元[184] - 公司主要依靠经营活动所得现金为持续经营提供资金[179] 债务、融资与流动性 - 净现金部位24亿美元[15] - 公司净流动负债为222百万美元[41] - 公司拥有未提取的非承诺融资523百万美元[41] - 债务总额为326百万美元(2025年6月30日),较2024年12月31日的221百万美元增加[50] - 短期债务(少于一年)为244百万美元(2025年6月30日)[50] - 现金(扣除债务)占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比率为2.2倍(2025年上半年)[53] - 公司尚未提取的非承诺融资额度为5.23亿美元[179] - 现金(扣除债务)指标用于衡量公司整体流动资金状况[183] - 公司计息贷款及借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2.04亿美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3.07亿美元,增长50.5%[184] - 公司现金(扣除债务)从2024年12月31日的27.11亿美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21.52亿美元,减少5.59亿美元[184] - 公司资产负债比率从2024年12月31日的-36.0%改善至2025年6月30日的-26.2%[184] 资产与权益状况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402百万美元(2025年6月30日)和2,867百万美元(2024年12月31日)[42] - 总权益增长1.3%至103.73亿美元(2024年底:102.40亿美元)[162] - 商誉增加5.4%至62.65亿美元(2024年底:59.45亿美元)[162]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增加49.2%至7.40亿美元(2024年底:4.96亿美元)[162] - 委托包装及合约负债减少24.0%至9.92亿美元(2024年底:13.06亿美元)[164]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16.2%至24.02亿美元(2024年底:28.67亿美元)[162]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同比略降0.2%,从2024年24.06亿美元降至2025年24.02亿美元[170] - 公司总权益从2024年12月31日的102.40亿美元微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03.73亿美元[184] - 公司资本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75.29亿美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82.21亿美元[184]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 - 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从2024年12月31日的3200万美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000万美元,下降68.8%[190] - 公司金融负债公允价值从2024年12月31日的2300万美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100万美元,增长34.8%[190] - 公司第三层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从2024年12月31日的2000万美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200万美元[190] - 公司第二层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从2024年12月31日的2300万美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000万美元[190] 股息与股东回报 - 宣布派发股息7.5亿美元[166] - 已付股息总额同比增长6.6%,从2024年7.04亿美元增至2025年7.49亿美元[170] - 公司未宣派2025年上半年的中期股息[152] 股份激励计划与薪酬 - 公司股份奖励计划受托人截至2025年6月30日以信托形式持有25,564,141股股份[73] - 公司股份奖励计划初始向受托人发行23,000,000股股份[73] - 公司长期激励计划涵盖购股权授予资格雇员及董事[74] - 公司薪酬政策将执行董事及高级管理层薪酬与可持续发展表现目标挂钩[66] - 公司浮动薪酬与财务指标挂钩包括EBITDA、净收益、资本支出及净债务比率[68] - 公司受限制股份单位授予价值按授予当日股份市价或平均市价厘定[71] - 公司受限制股份单位最长归属期为五年[71] - 公司部分受限制股份单位设置股东回报总额百分位数表现测试[71] - 长期激励计划有效期自2023年5月8日起十年[79] - 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有效期自2023年5月8日起十年[86] - 雇员投注计划有效期自2023年5月8日起十年[94] - 购股权行使价不低于授出日收市价或前五个营业日平均收市价或面值的最高者[85] - 受限制股份单位购买价不低于授出日收市价或前五个营业日平均收市价或面值的最高者[86] - 雇员投注计划购买价不低于授出日收市价或前五个营业日平均收市价或面值的最高者[93] - 所有计划参与者可获股份数目均受上市规则上限约束[75][81][89][97] - 购股权及股份单位在申请或接受时均无需支付款项[78][84][92] - 股份归属期及业绩目标由董事会酌情厘定[77][83][91] - 雇员投注计划提供禁售股份收购及对应受限制股份单位[87] - 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計劃有效期為自2023年5月8日起的十年[102] - 新受限制股份單位計劃有效期為自2023年5月8日起的十年[109] - 所有股份激勵計劃的總授權上限為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10%,於2023年5月8日為1,324,339,700股[11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楊克先生持有未行使購股權15,289,898股[11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程衍俊先生持有未行使購股權1,475,538股[11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五名最高薪酬人士共持有未行使購股權2,719,045股[11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他合資格僱員共持有未行使購股權51,427,341股[113] - 部分註銷購股權的行使價為每股23.20港元[113] - 楊克先生所持購股權行使價為每股28.34港元及21.70港元[113] - 程衍俊先生所持購股權行使價為每股28.34港元及23.20港元[11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根据各类股份奖励计划可供授出的股份上限为1,237,682,943股,占已发行股本约9.35%[117] - 2025年2月28日授出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奖励,对应公允价值为8.83百万美元,涉及7,715,663个受限制股份单位[114][11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他合资格雇员尚未行使的受限制股份单位总数为92,777,052个[114] - 五名最高薪酬人士截至2025年6月30日尚未行使的受限制股份单位总数为9,964,865个[114] - 程衍俊先生于2025年2月28日获得422,621个受限制股份单位,对应公允价值为0.48百万美元[114][118] - 2025年3月1日授出股息等价形式的额外受限制股份单位53,436个,每股公允价值8.33港元[114] - 杨克先生持有的7,812,651个受限制股份单位已于归属日期前失效,加权平均收市价为9.41港元[114] - 公司所有受限制股份单位的购买价格均为零[11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新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下尚未行使的股份总数为70,126,308个[114] - 2025年2月28日根据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计划购买禁售股份3,674,028股,对应授出7,715,663个受限制股份单位[118] - 股份奖励计划下可发行股份总数158,055,131股,占已发行股本1.19%(不含库存股份)[119] - 2025年上半年新授出股份奖励可发行股份13,490,058股,摊薄效应0.10%[119] - 首席执行官程衍俊持有公司股份总权益5,228,507股(含未归属权益4,249,170股),占比0.04%[120][121] - 董事郭鹏持有未归属受限制股份单位448,338股,总权益占比0.00%[120][122] - 董事杨敏德持有未归属受限制股份单位359,245股,总权益占比0.00%[120][123] - 董事曾璟璇持有未归属受限制股份单位359,245股,总权益占比0.00%[120][124] - 程衍俊持有百威集团权益153,103股(含未归属权益86,749股),占比0.01%[126][127] 股权结构与主要股东 - AB InBev Brewing Company (APAC) Limited实益持有11,550,938,000股,占比87.22%[129] - 19家AB InBev关联公司通过受控法团权益各持有11,550,938,000股,各占比87.22%[129] - 百威集团主要股东持有11,550,938,000股,占已发行股本87.22%[130] - Anheuser-Busch Europe Ltd等多家中间控股公司各持有11,550,938,000股,占比87.22%[130] - Stichting持有663,074,832股普通股,占发行在外股份投票权33.96%[139] - BRC持有27,726,078股普通股,占投票权1.42%[138] - EPS Participations持有67,291,593股普通股,占投票权3.45%[138] - EPS持有99,999股普通股,占投票权0.01%[138] - Fonds Baillet Latour SC持有5,485,415股普通股,占投票权0.28%[141] - Fonds Voorzitter Verhelst SC持有6,997,665股普通股,占投票权0.36%[141] - Anheuser-Busch Americas Holdings LLC股权结构中三家实体分别持股约19%、19%和62%[134] - Anheuser-Busch America Investments, LLC股权分配比例为61.5%、11.4%和27.1%[136] - 实体集团合计控制百威集团发行在外股份附带投票权的39.48%[143] - BRC由S-BR Global直接持有79.09%权益及BR Global Investments SCS直接持有15.47%权益[144] - Max Van Hoegaerden Herrmann Telles间接拥有S-BR Global的24.73%权益[144] - Carlos Alberto da Veiga Sicupira间接拥有S-BR Global的19.93%权益[144] - Jorge Paulo Lemann间接拥有S-BR Global的55.34%权益[144] - Jorge Paulo Lemann通过Santa Erika于BRC间接持有4%权益[145] - Carlos Alberto da Veiga Sicupira通过Santa Heloisa于BRC间接持有1.44%权益[145] - Jorge Paulo Lemann通过Olia 2及Olia 2 AG持有百威集团的0.013%权益[145] 其他公司治理与运营事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未发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劳工纠纷[65] - 公司董事变更自2025年5月15日起生效[6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无任何库存股份[153] - 汇兑差异带来其他全面收益4.37亿美元(2024年同期:亏损3.88亿美元)[160] - 净流动负债为2.22亿美元,反映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模式[179]
调整期行业结构未见变化 优势向谁集中?
南方都市报· 2025-09-05 07:07
白酒行业表现 - 行业整体处于深度调整阶段 渠道库存过高 产品价格倒挂 终端动销受阻 飞天茅台价格波动 消费者饮酒结构下移 第二季度政策影响消费场景 金融及房地产关联行业弱复苏 [4] - 20家白酒上市公司中 6家实现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增长 1家亏损收窄 13家业绩双降 [4] - 头部企业展现较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贵州茅台营收893.89亿元(增长9.10%) 归母净利润454.03亿元(增长8.89%) 五粮液营收527.71亿元(增长4.19%) 归母净利润194.92亿元(增长2.28%) 山西汾酒营收239.64亿元(增长5.35%) 归母净利润85.05亿元(增长1.13%) 古井贡酒营收138.8亿元(增长0.54%) 归母净利润36.62亿元(增长2.49%) [1][4] - 区域酒企业绩下滑明显 洋河股份营收147.96亿元(下降35.32%) 归母净利润43.44亿元(下降45.34%) 舍得酒业营收27.01亿元(下降17.41%) 归母净利润4.43亿元(下降24.98%) 酒鬼酒营收5.61亿元(下降43.54%) 归母净利润0.08亿元(下降92.60%) [1][4] - 部分企业通过主动调整策略应对挑战 洋河股份优化产品渠道解决库存问题 舍得酒业加速去库存后第二季度业绩修复 酒鬼酒降低渠道库存优化产品结构 [5] 啤酒行业表现 - 行业呈现弱复苏态势 龙头企业市场集中度提升 国内企业业绩普遍增长 外资企业业绩收缩 [6][7] - 华润啤酒营收239.42亿元(增长0.83%) 归母净利润57.89亿元(增长23.04%) 青岛啤酒营收204.91亿元(增长2.11%) 归母净利润39.04亿元(增长7.21%) 燕京啤酒营收85.58亿元(增长6.37%) 归母净利润11.03亿元(增长45.45%) 珠江啤酒营收31.98亿元(增长7.09%) 归母净利润6.12亿元(增长22.51%) [1][7] - 百威亚太营收224.7亿元(下降7.74%) 归母净利润29.3亿元(下降24.40%) 重庆啤酒营收88.39亿元(下降0.24%) 归母净利润8.65亿元(下降4.03%) [1][7] - 高端化进程加速 华润啤酒次高端及以上产品销量实现单位数增长 普高档及以上啤酒销量增长超过10% 青岛啤酒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199.2万千升(增长5.1%) 重庆啤酒高档产品营收52.65亿元(增长0.04%) [7] - 8元价格带成为新增长动力 燕京啤酒销量235.17万千升(增长2.03%) 珠江啤酒销量73.41万千升(增长5.1%) [7] - 企业跨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华润啤酒跨界白酒 重庆啤酒和燕京啤酒布局饮料行业 青岛啤酒跨界黄酒领域 [8] 黄酒行业表现 - 行业整体增长乏力 仅会稽山实现业绩增长 营收8.17亿元(增长11.03%) 归母净利润0.94亿元(增长3.41%) [2][10] - 古越龙山营收8.93亿元(增长0.40%) 归母净利润0.9亿元(下降4.72%) 金枫酒业营收2.16亿元(下降9.04%) 亏损收窄 [2][10] - 企业推动全国化战略 推出气泡黄酒 糯米威士忌等新产品 targeting年轻消费群体 [10] - 但业绩增长仍依赖传统中高端产品和经销商渠道 新产品对财务报表影响有限 [10][11] 葡萄酒行业表现 - 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多数企业业绩下滑 张裕营收14.71亿元(下降3.40%) 归母净利润1.86亿元(下降16.09%) ST通葡营收3.84亿元(下降5.73%) 亏损收窄 威龙股份营收1.87亿元(下降15.27%) 扭盈为亏 莫高股份营收1.21亿元(下降25.05%) 亏损放大 [2][12] - 进口葡萄酒冲击明显 上半年进口总量1.14亿升(下降12.67%) 但进口总额51.15亿元(增长1.45%) 呈现量减额增特点 [12] - 企业采取应对措施 中信尼雅通过直播电商销售实现业绩好转 张裕推出长尾猫等新品 targeting年轻消费者并调整组织架构 [13] - 消费场景转向家庭消费 聚会消费 自饮消费 "独酌"和"微醺"等情绪价值消费形式或助力行业复苏 [13] 行业整体态势 - 酒业整体处于深度调整阶段 但行业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 市场继续向头部企业集中 [3] - 白酒行业分化加剧 头部企业稳中有进 中小企业业绩明显回调 [4] - 啤酒行业高端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企业通过跨界寻找新增量 [6][8] - 黄酒行业全国化扩张难度较大 新产品尚未带来实质性业绩贡献 [10][11] - 葡萄酒行业面临进口产品竞争 传统销售模式作用下降 [12]
百威亚太(01876) - 截至2025年8月31日止月份之股份发行人的证券变动月报表
2025-09-04 16:38
股份發行人及根據《上市規則》第十九B章上市的香港預託證券發行人的證券變動月報表 截至月份: 2025年8月31日 狀態: 新提交 致: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百威亞太控股有限公司 呈交日期: 2025年9月4日 I. 法定/註冊股本變動 III.已發行股份及/或庫存股份變動詳情 | 1. 股份分類 | 普通股 | 股份類別 | 不適用 | | 於香港聯交所上市 (註1) | | 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證券代號 (如上市) | 01876 | 說明 | | | | | | | | | | 法定/註冊股份數目 | | | 面值 | | 法定/註冊股本 | | | 上月底結存 | | | 18,000,000,000 | USD | | 0.00001 USD | | 180,000 | | 增加 / 減少 (-) | | | | | | USD | | | | 本月底結存 | | | 18,000,000,000 | USD | | 0.00001 USD | | 180,000 | 本月底法定 ...
外资重仓中国市场,战略升级投资加码彰显强大磁力
搜狐财经· 2025-09-04 08:28
外资吸引力核心优势 - 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及新科技革命丰富应用场景构成吸引外资核心优势 [1] - 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额达1373.6亿元人民币 其中电子商务增长146.8% 航空航天增长42.2% 化学药品制造增长37.4% 医疗仪器设备增长25.5% [3] - 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4.1% 显示外资持续涌入态势 [4] 重点外资项目投资案例 - 魏德曼集团在武汉投资9100万美元建设电力绝缘材料项目 [3] - 诺和诺德在天津投资8亿元扩建质量检测实验室 [3] - 百威亚太将持续扩大在华投资 特别侧重绿色低碳领域 其雪津工厂已成为全球单体最大低碳智慧工厂 [3] 外资企业市场表现 - 瑞典阿法拉伐集团2024年中国市场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其全球第一大单一市场 [4] - 中国成为阿法拉伐集团利润回报最好市场 业务增长迅速且竞争激烈 [4] - 百威中国业务稳步增长 中国是百威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3] 政策环境与开放措施 - 持续推动对外开放 加强开放平台赋能作用 提供稳定可靠服务保障 [3]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推动相关领域有序扩大开放 [4] - 加强服务保障提升外资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4]
2025港交所上市公司多元包容指数DIIndex研究报告与100强榜单
搜狐财经· 2025-09-01 08:35
核心观点 - 香港760家市值超50亿港元上市公司多元包容(D&I)平均得分48.52分(满分100),中位数47.11分,呈现"初步发展,分化明显"格局[1][13] - 28%公司得分低于40分,51%公司处于40-60分区间,仅7%公司超过70分[1][44] - 金融行业表现领先,银行业得分65.8分,非银金融业得分62.5分,房地产(45.6分)和电子(43.2分)行业落后[2][13] - 公司规模与D&I表现呈正相关,恒生指数成分股等大型企业平均得分更高[1][47] 评估框架与方法论 - 评估框架融合ISO 30415:2021国际标准与港交所ESG指引,涵盖多元化、公平性、包容性、人员发展四大支柱及34项细分指标[1][12][29] - 采用百分位排名法对定量指标评分,对定性指标采用基础赋值加文本分析加分的机制[33] - 权重分配遵循治理层级优先、结果导向和实质性与前瞻性三大原则[34] - 数据缺失处理采取审慎原则,强制性披露指标缺失给0分,自愿披露指标缺失给中性偏低分数[33] 多元化支柱表现 - 董事会女性占比17.5%,未达30%的"关键少数"门槛[2][13] - 女性高管占比仅18.9%,存在明显的"玻璃天花板"现象[2][13] - 独立董事占比作为重要评估指标,采用百分位排名法评分[35] - 多数公司有董事会多元化政策但缺乏具体量化目标[1] 公平性支柱表现 - 超90%公司有性别平等政策和机会平等政策[2][37] - 性别薪酬比率数据几乎空白,披露率极低[1][2][38] - 平等对待中小企业指标数据普遍缺失[38] - 首席执行官薪酬比例采用逆向百分位排名法评分[38] 包容性支柱表现 - 基础女性关怀政策普及,但女性领导力提升措施稀缺[2] - 超85%公司有员工心理健康援助措施[2][38] - 部分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悬殊[2] - 女性哺乳便利保障、女性三期制度执行情况等基础福利指标采用基础赋值法评分[38] 人员发展支柱表现 - 超95%公司有人才发展机制和员工晋升政策[2][38] - 员工培训投入和流失率差异大,部分企业流失率超30%[2][38] - 员工流失率作为负向指标采用逆向百分位排名法评分[38] - 员工平均培训时长采用百分位排名法评分[39] 行业表现差异 - 金融业基础好但高管晋升存在障碍,科技行业包容性强但董事会多元化不足[2] - 公用事业得分58.3分,综合类得分55.1分,表现稳健[2] - 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和人才结构深刻塑造了多元包容表现形态[13] - 银行业在多元化支柱得分92.1分(汇丰控股),表现突出[54] 领先企业特征 - 汇丰控股得分85.3分,友邦保险得分83.7分,渣打集团得分82.1分位列前三[1][54] - 领先企业治理完善,独立董事占比高,国际化程度高[1][13] - 金融企业在50强中占据显著席位,体现行业优势[55] - 领先企业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信息披露详尽透明[1][13] 改进方向与建议 - 企业应强化治理层承诺、数据驱动决策、嵌入人力资源全流程[2] - 需要提升性别薪酬比率、残疾员工比例等实质性指标披露率[1] - 投资者应将D&I评估纳入投资框架,开展行业内对比[2] - 以ISO 30415为指引,建立自上而下的多元包容治理架构[14]
渠道失利 百威亚太营收被华润啤酒反超
经济观察网· 2025-08-30 20:38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啤酒Top6公司市场份额连续三年均超过90% 显示行业高度集中 [2] - 百威亚太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8.06%至222.75亿元 净利润同比下降24.4%至29.05亿元 成为头部企业中跌幅最大者 [2] - 华润啤酒以239.42亿元营收超越百威亚太 登顶行业第一 净利润达57.89亿元 [2] 百威亚太中国市场表现 - 中国市场贡献百威亚太超70%收入 但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减少8.2% 净收入同比减少10.2% [2] - 中国市场下滑并非首次 2024年销量和收入均已出现10%以上降幅 [2] - 第二季度在华销量未达行业平均水平 主要因关键市场与渠道表现疲软 [2] 渠道结构变化 - 百威亚太非即饮渠道占比约50% 低于行业60%的平均水平 [4] - 即饮渠道(餐饮/夜店/KTV)曾是百威在沿海地区的优势渠道 但非即饮渠道(商超/电商)成为增长最快领域 [4] - 公司正发展新一级和二级批发商以扩大覆盖 但渠道建设需要时间 [4] 新兴渠道发展 - 新零售渠道(电商/即时零售)虽基数小但增长迅猛 年增速达30%或高双位数 [5] - 即时零售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快消渠道 具有引流作用 [5] - 华润啤酒与阿里巴巴/美团闪购/京东等平台战略合作 2025年上半年线上GMV增近40% 即时零售GMV增近50% [5] 管理层策略 - 百威亚太首席执行官指出餐饮业放缓影响将持续至下半年 [3] - 公司加速拓展非即饮渠道 尤其在广东等核心市场需提升渠道扩张与执行能力 [4] - 百威亚太通过招募和培养批发商来提升非即饮渠道覆盖 [4]
中国必选消费品8月成本报告:现货成本小幅回升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8-28 19:15
根据提供的行业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中国必选消费品行业的详细总结,严格遵循任务要求,排除了风险提示、免责声明、评级规则及其他无关内容。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覆盖的11家公司中,10家获得"优于大市"(Outperform)评级,1家为"中性"(Neutral)评级 [1] - 具体公司评级:百威亚太(Neutral),华润啤酒、海底捞、康师傅、中国飞鹤、优然牧业、颐海国际、达势股份、现代牧业、澳优、九毛九均为Outperform [1] 核心观点 - 8月中国必选消费品现货成本指数普遍小幅回升,期货成本指数多数下跌 [3][8] - 监测的6大类消费品成本呈现分化态势:方便面/速冻食品/软饮料/乳制品/啤酒现货成本指数环比上升,调味品现货成本指数微降 [3][8] - 年初至今多数品类成本指数仍为负增长,显示整体成本压力较年初有所缓解 [10][11] 分行业成本变化 啤酒行业 - 现货成本指数112.44,环比上升0.39%,期货成本指数116.90,环比下降6.06% [10][11][12] - 年初至今现货指数累计下降4.17%,期货指数累计下降6.16% [10][11][13] - 玻璃价格先涨后跌,现货/期货价格环比+0.3%/-13.9%;铝材价格持平;进口大麦价格稳定 [4][12] 调味品行业 - 现货成本指数101.44,环比下降0.16%,期货成本指数102.90,环比下降5.93% [10][11][16] - 年初至今现货指数累计下降1.76%,期货指数累计下降6.01% [10][11][16] - 大豆价格分化,现货/期货环比+1.0%/-5.7%;白砂糖现货/期货价格-1.5%/-3.2% [4][16] 乳制品行业 - 现货成本指数101.26,环比上升0.7%,期货成本指数92.47,环比下降1.44% [10][11][19] - 年初至今现货指数累计下降3.2%,期货指数累计下降2.11% [10][11][20] - 生鲜乳价格下滑至3.02元/公斤;玉米价格环比持平;豆粕价格环比下降0.3% [5][19] 方便面行业 - 现货成本指数102.85,环比上升1.3%,期货成本指数103.90,环比下降2% [10][11][23] - 年初至今现货指数累计下降3.01%,期货指数累计下降4.21% [10][11][24] - 棕榈油价格上行,现货/期货环比+5.7%/+7.2%;小麦价格整体疲软 [5][23] 速冻食品行业 - 现货成本指数118.39,环比上升1.15%,期货成本指数117.76,环比上升0.97% [10][11][27] - 年初至今现货指数累计下降1.83%,期货指数累计下降2.74% [10][11][28] - 蔬菜价格环比上升10.0%,同比下降20.9%;猪肉价格震荡调整 [6][27] 软饮料行业 - 现货成本指数107.18,环比上升0.78%,期货成本指数110.40,环比下降5.63% [10][11][31] - 年初至今现货指数累计下降4.99%,期货指数累计下降8.6% [10][11][32] - PET价格稳弱运行;瓦楞纸价格环比上升5.2% [6][31] 原材料价格变动 - 包材现货:纸/玻璃/易拉罐/塑料价格环比变动+5.23%/+0.31%/+0.04%/-1.64% [9] - 农产品原料:棕榈油现货环比+5.71%,大豆现货环比+1.01%,蔬菜环比+9.98% [9] - 能源价格:柴油现货环比下跌1.39%,布油期货环比下跌1.04% [9]
中国必需消费品8月价格报告:多数品类价格再次回落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8-26 22:44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覆盖的中国必需消费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Outperform) 涉及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华润啤酒、青岛啤酒、海天味业、伊利股份等在内的24家重点公司 仅百威亚太一家公司评级为"中性"(Neutral) [1] 核心观点 - 中国必需消费品8月价格表现疲软 多数品类价格再次回落 其中次高端及以上白酒批价普遍下跌 大众消费品折扣力度加大 [1][9][18] - 白酒行业呈现显著分化 高端白酒如飞天茅台整箱/散瓶批价环比下降70/40元 而部分中端产品如茅台1935、天之蓝、臻酿八号批价逆势上涨5-15元 [3][4][8] - 大众消费品折扣率全面扩大 液态奶、软饮料、婴配粉、调味品与啤酒折扣率平均值分别较7月末下降4.3、3.5、3.5、2.4和1.8个百分点 [6][19][20] - 方便食品是唯一保持稳定的品类 折扣率平均值/中位值维持在94.3%/95.3% [5][18] 白酒价格详细分析 - 贵州茅台飞天整箱批价1845元 月环比下降70元 年初至今下降395元 同比下降885元;散瓶批价1840元 月环比下降40元 年初至今下降390元 同比下降570元 [3][8] - 五粮液八代普五批价920元 月环比下降10元 年初至今持平 同比下降10元 [3][4][8] - 泸州老窖国窖1573批价840元 月环比下降20元 年初至今下降20元 同比下降50元 [4][8] - 山西汾酒复兴版批价740元 月环比持平 年初至今下降10元 同比下降120元;青花20批价345元 月环比持平 年初至今下降5元 同比下降10元 [4][8] - 洋河股份M6+批价530元 月环比下降5元 年初至今下降15元 同比下降20元;天之蓝批价280元 月环比上涨15元 年初至今上涨5元 同比上涨15元 [4][8] - 古井贡酒古20/古16/古8批价分别为445/275/195元 月环比均持平 年初至今分别下降15/15/5元 同比下降35/35/5元 [4][8] 大众品折扣变化 - 液态奶折扣率平均值从79.1%降至74.8% 中位值从80.3%降至73.7% 伊利全脂纯牛奶折扣率低至52.8% [6][19][20][21] - 软饮料折扣率平均值从91.8%降至88.3% 中位值从95.0%降至85.7% [6][19][20] - 婴配粉折扣率平均值从93.0%降至89.5% 中位值从97.0%降至94.5% 飞鹤星飞帆卓耀3段折扣率68.6% [6][19][20][21] - 调味品折扣率平均值从87.3%降至84.9% 中位值从89.8%降至87.4% 千禾头道原香折扣率低至60.0% [6][19][20][21] - 啤酒折扣率平均值从83.6%降至81.8% 中位值从87.0%降至81.0% 珠江纯生折扣率低至45.0% [6][19][20][21] - 方便食品折扣率保持稳定 平均值94.3%和中位值95.3%均与7月末持平 [5][18][20]
凌激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会见百威亚太首席执行官程衍俊
商务部网站· 2025-08-25 15:18
公司业务发展 - 百威集团在华业务稳步提升 中国是百威在全球最大消费市场[1] - 公司将持续扩大对华投资 加大对绿色低碳方向的投入[1] - 公司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健康 优质的产品与服务[1] 行业市场环境 - 中国是全球主要消费市场 商品和服务消费持续活跃[1] - 市场需要增强供应链韧性和效率 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1] - 行业需要积极发展绿色化 数智化生产以增加优质供给[1]
失速与换挡:百威亚太中国市场待破局
搜狐财经· 2025-08-20 18:0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收入31.36亿美元同比下降5.6% 净利润4.09亿美元同比下降24.4% 总销量43.63亿公升同比下降6.1% [1][3] - 中国市场销量减少8.2% 收入减少9.5% 每百升收入减少1.4% 二季度受渠道疲弱影响销量减少7.4%收入减少6.4% [4] - 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下降:2022年9.13亿美元(-3.89%) 2023年8.52亿美元(-6.7%) 2024年7.26亿美元(-14.8%) [3] 市场竞争态势 - 中国高端啤酒市场份额从历史高点约50%下滑至42% 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本土品牌在高端市场强势崛起 [1][7] - 8-10元价格带成为竞争焦点 燕京U8建立先发优势 华润/青岛等巨头纷纷加码该价格带 [8] - 行业非即饮渠道销量占比达52%(2023年)并扩大至约60%(2024上半年) 百威非即饮渠道占比约50%低于行业水平 [9][10] 渠道战略调整 - 即饮渠道(餐饮/夜场)持续疲弱 部分主战场被喜力/青岛/燕京等品牌瓜分 广东地区非即饮渠道增长最快但执行落后 [6][9] - 战略重点转向非即饮渠道 通过电商直播等新渠道提升占比 满足居家/即时零售消费场景转变 [10] - 渠道转型与品牌认知培育需时间 短期内难以撼动青岛啤酒/华润啤酒的全国存量优势 [8] 产品与营销策略 - 资源从超级高端领域转移至8-10元价格带 瞄准中端市场缺口但布局显滞后 [8] - 需通过百威/科罗娜等高端产品结合体育/IP营销维持品牌溢价和曝光度 [10] - 积极进行差异化产品创新应对个性化消费需求 维持高端市场地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