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变动对进出口行业的影响 -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从54%升至125%,其他主要地区暂缓90天高额关税,仅征收10%基准关税 [2][3][4] - 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从34%跳升至84% [6][7] - 欧盟、日本、越南等地区实际加总税率为10%,墨西哥、加拿大维持25% [3] 物流与供应链应对 - 中国到美国的空运价格从50元/公斤降至30元/公斤,而美国到中国的空运价格从7.3元/公斤涨至73元/公斤 [6] - 物流公司通过东南亚中转规避关税,但供应链迁移需长期布局,无法在90天内完成 [4][6] - 货代公司因关税变动暂停报价,部分企业转向北非、中东市场 [7] 企业应对策略 - 分拆进口、供应链套利(如迁至印尼)、调整纳税策略为合规避税方式 [8] - 药企紧急发货赶关税窗口期,但带量采购限制药品涨价空间 [7] - 家居品工厂接受54%-104%关税,但需政策稳定性以规划生产 [9] - 独立站卖家裁员并暂停美国广告投放,T86政策暂缓提供喘息期 [13] 跨境电商调整 - Shein、Temu将美国销售占比从50%降至30%,转向本地化运营(如土耳其、巴西产能) [17][18] - Temu调整核价标准至亚马逊9折,让消费者分担关税成本 [18] 汽车与储能行业 - 特斯拉供应链中50%零件来自中国,20%直接出口,30%通过墨西哥工厂 [15] - 125%关税下储能电池仍有微薄利润,依赖美国补贴政策 [15] - 轮胎企业海外产能(除墨西哥)在关税下无利润空间 [16] 行业情绪与挑战 - 从业者普遍等待政策明朗化,部分工厂停摆或减产 [5][9][12] - 中小企业议价权弱,依赖保险应对客户违约风险 [11] - 供应链复杂性导致成本测算困难,如特斯拉Model Y成本变动无法预估 [15]
关税闹剧下,20 多位全球贸易参与者的 72 小时
晚点LatePost·2025-04-10 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