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逐际动力张巍:人形机器人不进工厂,具身不堆真机数据丨具身智能对话#10
晚点LatePost·2025-02-19 20:23

公司定位与战略 - 逐际动力定位为具身智能工具公司,提供机器人本体和AI软件工具链,服务各行业具身智能应用创新者[5][22][28] - 公司选择不做具体场景解决方案,而是聚焦标准化产品和工具链开发,类似具身智能领域的英伟达[18][22][33] - 明确不进工厂场景,因技术优势与工厂需求不匹配,且与通用机器人发展目标冲突[21] 技术路线与创新 - 行业最缺人形机器人小脑(运动控制)和具身大脑(泛化能力),这是公司重点研发方向[5][8] - 提出"具身模型工业母机"概念,强调模型生产效率比单一模型性能更重要[9][10] - 采用独特的数据策略:结合真机数据、仿真数据和互联网视频数据,尤其重视视频数据的低成本高转化率优势[11][14][16] - 基于视频生成大模型开发具身操作算法(LimX VGM),减少对真机数据依赖[5][16] - 重视仿真+强化学习(RL)方案,认为其模型生产效率可能远超端到端方案[17] 产品规划 - 已发布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 1,支持强化学习和移动算法开发[28] - 正在预研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计划2025年推出面向开发者的正式产品[29][31] - 长期产品将包括机器人本体和完整软硬件工具链(数据收集、处理、训练、部署等)[28] 行业观点 - 人形机器人全地形移动和全身控制是AI技术变革后路线开始收敛的方向[8] - 具身大脑应由多个任务耦合的具身模型组成,而非单一VLA模型[8] - 2025年行业将出现技术祛魅,更多企业入局,关注点从demo转向商业化[40] - 批评当前行业过热现象,称部分产品为"大炼机器人",仅能实现基础功能[36][37] - 认为特斯拉Optimus在工程化水平领先,但质疑其大规模收集真机数据的策略[38] 竞争优势 - 创业公司在大公司资源优势未确立的领域存在机会[6][24] - 软硬结合能力构成壁垒,需同时理解AI前沿技术、机器人设计和制造[32][33] - 跨领域技术整合能力是关键,需重新定义新兴技术组合方式[24] 市场展望 - 具身智能将颠覆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市场规模可观且呈现百花齐放格局[27] - 2025年AI领域最大增量将是Agent技术,推动大模型落地[40] - 客户群体包括集成商、行业客户和个人开发者,不直接与场景解决方案商竞争[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