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格局演变 - 传统商超面临电商、同城配送等多重冲击,行业竞争回归产品和细节,不再强调"新零售"概念[2] - 山姆会员店模式成为行业学习对象,其成功源于商品打磨和全渠道布局,2022年电商订单增速超300%,前置仓订单占比过半[14] - 2023年超市行业集中度提升,沃尔玛中国以1202亿元销售额居首,永辉以855.5亿元位列第二但同比下滑12.7%[19] 永辉超市经营现状 - 连续三年亏损总额超80亿元,资产负债率从2019年63.69%升至88.6%,远超行业64.18%的平均水平[7] - 门店数量从2019年1440家缩减至838家,2023年销售额855.5亿元较2020年峰值1045亿元下滑18%[15][19] - 股价较2018年高点下跌72.2%,市值蒸发780亿元,大股东持续减持[12][13] 资本运作与股东变动 - 名创优品以62.7亿元现金收购永辉29.4%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交易金额仅次于2017年阿里224亿港元投资高鑫零售[2] - 京东累计投资64.3亿元持股13.39%,按2.48元股价计算亏损约30亿元,亏损比例53%[2] - 原股东牛奶国际投资56.71亿元最终亏损16.3%,浮亏9.22亿元[5] 战略调整与转型尝试 - 计划引入"胖东来模式",调改门店员工月薪增加1000元至4000元以上,营业时间缩短3小时,70%商品被更换[19][20] - 曾尝试仓储会员店业态但未成功,2018年超级物种业务失败导致80余家门店仅剩4家[18] - 2023年以来出售万达商管、红旗连锁等资产回笼资金超56亿元[13] 名创优品跨界逻辑 - 交易动用25亿元现金占流动资产24%,60%资金通过银行低成本融资完成[6] - 目标整合永辉196亿元家居用品营收与自身IP运营能力,提升自有品牌占比[23] - 创始人叶国富提出打造"万亿零售企业"愿景,认为胖东来模式是传统零售唯一出路[23][24] 竞争环境挑战 - 山姆中国SKU仅4000个(永辉一半),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价格,并实现1小时配送到家[14] - 电商渗透率提升改变消费习惯,达达日均配送200万单中40万单来自山姆[14] - 2023年一季度全国31家超市品牌关闭140余家门店,家乐福中国4年亏损74.66亿元[18]
中国零售近七年最大投资案:缺钱的永辉、很勇的名创和 “救星” 胖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