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时代日本的国家转型 - 明治政府在1869年确立合法政权后开始全面国家改革 面临多种政治体制选择 包括天皇专制 顾问委员会掌权及共和制等不同方案[3] - 改革初期确立三大核心原则 承认无力驱逐西方势力 必须通过吸收西方力量实现自强 包括政治和社会改革[3] - 以修改不平等条约为最终目标 需通过文明进步获得西方认可 英国外交大臣明确要求日本在教化和文明方面达到西方标准[4] - 采用选择性借鉴模式 从英国 德国 法国和美国等不同国家汲取经验 海军仿效英国 陆军参照德国 民法典先后借鉴法国和德国模式[4][6] - 1871-1873年派遣岩仓使团考察欧美12国 由50名政府使节组成 详细研究西方制度并发布五卷报告[6] - 海外经历成为领导层重要资历 伊藤博文多次考察欧洲并主导制定宪法 山县有朋在德国学习军事后成为首相[6] - 改革措施常以"回归传统"名义推行 如1889年颁布的宪法虽借鉴德国宪法 但包装为传统延续[6][8] - 改革保留核心传统价值观 包括儒家道德 天皇崇拜 神道教和文字体系 拒绝共和政体和字母化改革[8][13] - 国民教育体系强化意识形态灌输 通过神道教和儒家哲学宣传皇权神授 爱国精神和公民义务[7] - 城镇化率和识字率改革需求较低 幕府时代末期江户已是世界最大城市 国民识字率处于较高水平[9] 自我评估与知识储备 - 成功的国家自我评估需要两大要素 直面痛苦真相的能力和充足的知识储备[1] - 明治领导者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对手国第一手信息 仅在胸有成竹时发动进攻 如日俄战争[10] - 20世纪30年代军官缺乏海外经历和实际评估能力 错误判断美国工业实力 钢材生产能力差距达50倍[10][11] - 历史经验差异显著 明治领导者成长于弱势日本 而30年代领导者沉迷日俄战争胜利经验[11] - 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二战误判 年轻军官未经历类似幕末西方轰炸的警示事件[11] 选择性变革模式 - 借鉴他国经验时进行仔细比较 在每个领域选择最适用模式 宪法和陆军学德国 海军学英国 教育体制取经美国[12] - 甚至参考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人权平等概念 用于1870年政府改革提案[12] - 采用试验性方法 法律规章 教育体系和宪法制定均经历起草 试验和修改过程 民法典从法国模式转向英国最终采用德国模式[14] - 核心价值观凝聚国民 忠于天皇的观念使二战末期日本坚持保留天皇特权作为投降条件[14] - 价值观力量体现为自杀式袭击规模 神风特攻队 樱花飞弹和回天鱼雷等高科技自杀武器使用程度为现代国家之最[14]
好书推荐:《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
债券笔记·2024-05-03 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