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家医用耗材集采概况 - 首次纳入人工耳蜗类耗材及部分外周血管支架品类 [1] - 入院价平均降幅约60%,降幅较前四次国采温和 [1] - 设定创新比价系数和二次报价规则以鼓励创新 [1] - 外资企业参与积极性显著高于药品集采,药品集采中外企原研药全部退出 [1][2] 外周血管支架集采结果 - 外周血管支架需求量达25.8万个,18家企业中标 [2] - 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份额超90% [2] - 康蒂思以2280元最低价中标,波士顿科学在静脉支架A单元报价3080元 [2] - 下肢动脉支架国产品牌采购量占比仅2.37%,非下肢动脉支架国产品牌占比0.12% [2] 外资企业策略分析 - 外资企业通过降价换取销量提升,摊薄研发成本 [2] - 降价可节约推销费用,维持总利润水平 [2] - 纳入医保目录后患者可及性提高,落标将失去中国市场 [2] 国产企业挑战 - 国产耗材缺乏长期使用数据和临床积累,售后随访流于形式 [3][4] - 外周介入市场外资份额超90%,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62.7亿元 [4] - 国产企业需从"能力驱动型"转向"临床驱动型",提升产品质量和多样性 [6] 行业趋势与机遇 - 高值耗材集采价格平均降幅53%-92%,销量年化增速6.6%-25% [7] - 渠道利润降幅超60%,制造商利润降幅超50%,倒逼企业转型 [7] - 企业需强化研发实力、产品品质和成本控制以应对竞争 [7] 国内外主要企业 - 全球龙头包括美敦力、强生医疗、波士顿科学等 [9] - 中国上市企业包括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心脉医疗等 [9] - 2023年创新器械涉及心擎医疗、北芯生命等 [9]
外周支架集采“血战” ,谁的底气更足?
思宇MedTech·2025-01-27 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