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辛格遗世之作:AI 吞噬世界下的人类丨CV荐书
投中网·2025-03-30 11:39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 定义人类 - 随着机器具备更多人类特质,人类与机器的界限将变得模糊,需要明确区分两者的核心属性以指导人工智能发展[4] - 提出以"尊严"作为定义人类的核心属性,其内涵包括:脆弱性、自由意志、道德选择能力,并强调尊严一旦获得即不可剥夺[5] - 康德哲学中的尊严概念被引用为理论基础,即人类作为道德主体的固有价值,但质疑人工智能能否满足该标准[5] - 人工智能无法真正拥有尊严,因其缺乏出生/死亡体验、情感波动及自由选择能力,最多只能模拟人类特质[6]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存挑战 - 需在战略层面保持人类道德控制,同时在战术层面赋予AI自主决策权以实现技术效益[7] - 提出"人性化AI"开发与"人类自我工程改造"两条并行路径,但强调后者必须基于个人选择而非强制进化[8] - 指出过度控制AI将限制发展潜力,而完全放任则可能导致人类被动化,需通过动态定义人类概念来平衡两者[8] - 最终目标是建立人类与机器智能相互赋能的共生关系,要求双方持续深化对彼此本质的理解[8] 技术哲学思考 - 强调仁慈等人类特有品质难以被算法规则化,但可通过迭代学习被AI部分吸纳[5] - 文学角色类比揭示AI的本质是模拟而非真实人类体验,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不具备生理感知能力[6] - 承认现有定义存在局限性,但坚持必须立即启动对人性核心要素的系统性界定工作[6] 注:内容提炼自基辛格、施密特和蒙迪合著的《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聚焦于技术伦理与人类身份定义的交叉领域[2][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