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终极理想与资本支持 -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因技术壁垒高而长期难以实现,但近年来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技术的突破显著加速了研发进展,商业化曙光初现 [9] - 核聚变反应需要将燃料加温至1亿摄氏度以上,通过磁场约束技术实现,托卡马克装置是目前最接近实现聚变能应用的磁约束装置 [10] - 2025年以来,聚变新能、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等单位密集招标,累计采购项目约46项,3月25日可控核聚变板块指数一度涨超7%,掀起涨停潮 [7] 全球可控核聚变发展历程 - 自上世纪50年代起,美、英、前苏联等国开启可控核聚变技术研究,70年代至2000年前后全球建设多个大型托卡马克装置 [12] - 1985年美苏提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2006年中国加入成为主力 [12] - 国内可控核聚变研究从九十年代起步,建成HT-7、HL-2A、EAST等装置,EAST于2025年1月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燃烧" [13] - 国际公认聚变能源开发分为4个节点,部分国家将2050年定为建成核聚变示范型反应堆的关键时间节点 [13][14] 商业化进展与资本投入 - 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突破推动托卡马克向小型化、低成本方向发展,截至2024年聚变能产业吸引73亿美元投资 [16] - 2021年美国对聚变能公司投资超25亿美元,中国近两年投资保持在10亿美元上下 [16] - 截至2024年全球私营核聚变公司融资额达71.2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15%,公司数量从2021年23家激增至2025年近50家 [17] -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向Helion Energy投资3.75亿美元,该公司声称2028年建成世界首座核聚变发电厂 [17] - 中国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重点未来产业,两大能源国企中国核电和浙能电力拟增资17.5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 [17] 中国可控核聚变现状与规划 - 中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目前处于工程验证阶段 [19] - 中国自主制定磁约束聚变能源发展路线图,分为3个关键节点:推动CFETR立项并开始建设、2035年完成CFETR建设、2050年前后建成商业聚变示范电站 [21][24] - 截至2024年5月,CRAFT项目总体进度达70%,BEST装置2023年12月开始招标 [22] - 国内商业核聚变公司包括星环聚能、能量奇点、聚变新能等,呈现多元化技术路线竞争格局 [22][23] 产业链与投资机会 - 核聚变产业链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超导磁体及结构件、下游电站运营 [23][27] - 上游覆盖超导材料、有色金属、特种钢材、特种气体等 [23] - 中游超导磁体是关键组成部分,高温超导磁体可将托卡马克体积和成本压缩至1/40,国内布局公司包括西部超导、联创光电 [28] - 第一壁相关结构主要包括包层系统和偏滤器,相关企业涉及东方电气、国光电器、安泰科技等 [29][30] - 以CFETR反应堆系统为例,磁体系统、真空系统、第一壁相关结构占比最高,分别达37%、13%、11% [32] - 可关注高价值量环节(超导磁体)、高弹性(绑定核心项目)、高确定性(不同技术路线难以绕开的环节) [33]
人类终极能源,又在A股突破
投中网·2025-03-29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