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展历程 - 2016年由曹旭东创立,初期定位为数据驱动+量产自动驾驶的非主流路线[7] - 2018年成为中国首个自动驾驶独角兽,但2019-2020年融资停滞[5] - 2021年获得10亿美元融资,占历史总融资额3/4,投资方包括上汽、丰田等巨头[6] - 2024年上半年中国道路上有近10万辆车搭载其自动驾驶软件,客户包括上汽、比亚迪等[4] - 计划赴美上市,可能成为中国自动驾驶第一股[5] 技术路线与产品 - 采用"一个飞轮两条腿"战略:数据飞轮驱动+量产自动驾驶与全无人驾驶并行[41] - 2020年开始预研深度学习决策模块,2022年量产高速NOA时选择深度学习方案[11][33] - 2023年底将视觉模型和决策模型合并为端到端大模型,成为中国首批量产端到端方案的公司[37] - 目前端到端无图NOA已在上汽智己、比亚迪腾势等车型落地[13] - 城市NOA方案2024年性能提升10倍,实现"有路就能开"[18] 行业竞争格局 - 高阶智驾供应商中仅华为和Momenta实现交付,自研车企仅蔚小理[4] - 认为未来全球仅存3-4家智驾Tier1,格局可能是7:2:1的市场分配[25][26] - 主要竞争对手华为在部分城市表现相当,但泛化能力较弱[21] - 特斯拉FSD进入中国将推动行业洗牌,形成"良币驱逐劣币"效应[22][23] 运营与交付能力 - 以1300人团队同时交付数十个车型,人效高于4000人规模的华为[15] - 交付效率持续提升:首个车型400人1.5年,现新车型仅需几人半年[47] - 建立M-Framework、M-Adapter、M-Box三大工具实现多平台快速适配[51][53] - 坚持"主线产品"策略避免技术路线分叉,通过工具化降低交付成本[49][56] 商业模式与规划 - 硬件BOM成本从2万降至7000-1万,目标未来降至4000-5000[27] - 2024年下半年计划将方案下探至15万元车型[30] - 新增高通芯片合作,拓展油车和混动市场[31] - 目标服务全球1000万辆车/年,对应约20%市场份额[25] 技术理念 - 提出"智驾摩尔定律":软件体验每两年提升10-100倍,硬件成本降一半[16][27] - 端到端技术难点在于提升下限,通过功能场景树+数据产线+评测体系解决[34][36] - 采用"低成本短周期试错"方法验证技术假设[38] - 认为完全无人驾驶需要海量量产车数据,1000辆测试车无法解决长尾问题[41]
对话 Momenta 曹旭东:超越智驾的摩尔定律
晚点LatePost·2024-07-09 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