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李迅雷基于中国经济周期和结构变化提出投资建议:2006年建议"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如一线城市房产、茅台股票等,2018年转为"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如科技专利相关资产、黄金等[2][3][6] - 当前建议关注人工智能和芯片领域的核心资产,同时强调需降低投资回报预期至3%左右[6][14] - 提出"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主要矛盾,建议财政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以刺激消费[4][15][17] - 长期看好人口持续流入的中心城市核心地段房产保值能力,建议避开人口流出地区[6][9][20] 投资逻辑演变 - 2006年逻辑:商品过剩但资本短缺,建议负债购买稀缺资产如一线房产(2006-2018年涨5-6倍)、茅台股票(按现股本合26元/股)[2][3] - 2018年逻辑:商品和资本双过剩,转向"买不到"的稀缺资产如科技专利(通过相关股票间接持有)、黄金(替代外汇)[3][6] - 当前逻辑:继续配置芯片/AI等核心技术突破领域,同时强调需警惕"想卖都卖不掉"的资产[6][12] 行业配置建议 - 房地产: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长期趋势,中心城市核心地段仍具保值能力,但需规避人口流出区域[6][9][21] - 科技:重点关注光刻机、制程、材料等卡脖子领域的突破机会[6] - 白酒:行业已整体过剩,消费量逐年下降,但茅台因官方限价仍属稀缺[6][11] - 黄金:作为外汇替代品保持配置,但仅视为避险工具而非核心资产[6][9] 宏观经济研判 -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仅44%,显著低于美国(75%)、日本(70%)和全球均值(60%),制约消费能力[15] - 服务业每增长1%GDP可创造200万就业,远超制造业的50万,建议大力发展服务业[18] - 总和生育率持续低于疫情前水平,城乡生育意愿同步下降,主因信息普及改变生活预期[22][23] 市场趋势观察 - A股将从散户主导转向机构主导,估值趋于理性但A/H股价差仍存[26] - 核心资产定义动态变化,需同时考察国内份额和全球竞争力[10] - 房地产调整将呈现缓慢挤泡沫特征,不同于日本式剧烈冲击[20]
对话经济学家李迅雷:当 “买不起” 成为过去
晚点LatePost·2024-05-23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