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系品牌崛起 - 2024年自主品牌销量1206万辆,超越合资品牌822万辆,领先优势达400万辆[7] - 市场份额按价格区间分布:10万元以下占74.2%,10万-15万元占70%,15万-20万元占51.5%,20万-30万元占44.9%,30万-50万元占38.9%,50万元以上占27.5%[10] - 崛起三大因素:人均GDP达1万美元、电动化智能化机遇、行业竞争加剧[12][13] 电动化与智能化优势 - 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70%,合资品牌仅7%,相差10倍[13] - 智能座舱功能渗透率:蓝牙钥匙自主品牌60% vs 合资9.7%,透明底盘自主50%-60% vs 合资1%-4%[13] - 消费者认知转变,认为自主品牌技术超越合资,尤其在电池、电控、电机领域[13] 头部车企表现 比亚迪 - 2024年全球销量427万辆,排名第四,PHEV技术领先全球2-3年[17] - 采取清场式降价策略,出口目标2025年80万-100万辆[20] - 秦L DM-i续航2000km,油箱扩容至65L[20] 吉利 - 2024年销量217.66万辆,同比增长32%[20] - 极氪品牌销量22.2万辆,同比增长87.2%[22] - 燃油SUV星越L年销26.7万辆,与沃尔沃同产线[20] 华为与小米 - 鸿蒙智行2024年销量44.5万辆,问界M9均价90万元[23] - 小米SU7年销13.95万辆,营销能力突出,供应链压价策略显著[25] - 华为车BU估值1150亿元,小米供应商均为行业前三[25][27] 新势力 - 理想2024年交付50.05万辆,车辆毛利率20.9%[29][32] - 蔚来销量22.2万辆,12月单月交付3.11万辆创纪录[32] 传统车企 - 长安2024年销量268.38万辆,新能源车73.46万辆[36][38] - 奇瑞总销量260.3万辆,出口占比44%,新能源车58.36万辆[38] - 长城净利润124亿-130亿元,单车利润1.13万元超比亚迪[42] 合资品牌现状 - 燃油车市场仍占优势,高端油车合资品牌占比2/3[43] - 76.5%合资油车用户愿购买合资新能源车[45] - 2024年燃油车零售1199.5万辆,份额降至5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