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七月流火上的中国汽车惊人之语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04 07:07
作者 / 莫 莉 编辑 / 黄大 路 设计 / 柴文静 2025年这个燥热的7月,中国汽车圈像个被捅开的火药桶——从直播间的唇枪舌剑到行业论坛的直言不讳,从高管的个人风波到巨头的重磅警告,每 一声表态都带着火星,点燃着整个行业的讨论。 开月,蔚来李斌一场直播搅动池水。面对累计超千亿元亏损的质疑,他抛出"钱都亏在明处,财报非常干净"的回应,用"家庭装修"的比喻解释财务处 理方式,把研发投入的"全额费用化"摆在台面上。一转头,他又炮轰行业"一味堆大电池",直言"越重的车对马路破坏越大",话里话外指向自家换电 模式的优越性。 这边硝烟未散,那边余波又起。7月8日,华为余承东在"享界品牌之夜"上公开还原"开车睡觉"风波,自曝"人生第一次进局子"是因低头看手机。在这 场发布会上,他既澄清了误会,又借着"防晒功能宣传不足"反思起"理工男营销短板",看似个人澄清,实则成了车企在注意力争夺战中转向"软输 出"的微妙注脚。 就在同一天,长城魏建军带着另一种温度闯入视野。 他发布了一段感动千万"中年人"的视频,宣布开启"35+专场招聘会",直言"35岁不是终点,而是深蹲起跳的起点",在行业裁员潮下为中年职场人正 名,给燥热的竞争 ...
乘龙要干理想,内卷下的变态汽车业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03 07:08
理想i8与乘龙卡车碰撞事件 - 理想汽车在2025年7月29日发布会上展示i8安全性时播放了与8吨卡车以100公里/小时相对速度对撞的视频,结果显示i8的A/B/C柱和门梁无变形[4][5] - 视频中卡车品牌乘龙因方向盘未打码被网友识别,引发三方舆论风暴[5] - 乘龙卡车被2.6吨的i8撞得"折脖子断头四脚腾空",网友反应激烈,品牌损失估计超千亿元[7] - 乘龙卡车发布龙骨驾驶室安全测试视频回应,展示其安全"硬实力"[7] 涉事三方回应 - 中国汽研声明测试符合规定标准,非强制性项目,用于车辆开发验证[9] - 理想汽车称测试模拟真实交通场景,由第三方机构全权负责,卡车为随机购买[9] - 东风柳汽发布侵权声明,指责特定场景测试与实际运营差异大,强调自身安全性[12] - 乘龙卡车连发三份海报回应:"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等[12] 事件争议点 - 理想汽车表述不当,将8吨中卡称为"重卡"[15][16] - 视频暴露乘龙品牌带来负面影响,测试方责任更大[17] - 中国汽研未解释为何今年测试结果异常,卡车是否因多次使用导致性能下降[17] - 乘龙卡车称被撞车辆为"旧车",暗示可能因多次碰撞导致结构弱化[19] 行业测试乱象 - 汽车测试在同质化竞争下成为营销工具,国标为最低标准催生五花八门测试[20] - "能效之星"等认证因车企竞争失去公信力,车企追求001号证书和视觉冲击力强的测试[21] - 非常规极端安全测试成为车企营销新选择,如高空坠落、枪击测试等[21] - 流量思维主导下,测试更多追求消费者印象而非具体安全参数[21] 事件后续发展 - 网友要求乘龙与理想i8再次对撞直播[14] - 理想汽车遭遇恶搞视频,内容夸张如撞飞飞机、航母等[14] - 东风柳汽计划接住这波流量,准备相关行动[22] - 行业观察认为当前受害者可能通过流量转化为赢家[22]
降本又降质能算创新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02 07:0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当前汽车行业内卷的本质是通过管理、技术、设计等创新降低成本,以价格战获取市场主动权,但部分创新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4] - 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降本不降质"甚至"提质"的创新路径 [4] - 质量与创新已成为企业立足市场的关键因素,需坚守质量底线并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8] 质量提升与技术创新 - 一汽丰田坚持QDR标准(高品质、高耐久性、高可靠性),PPM值处于行业极高水平,体现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 [12] - 深蓝汽车提出"三度"供应链评估标准(竞争度、饱和度、领先度),避免对单一供应商过度依赖 [18] - 阿维塔科技认为AI将在质量领域率先落地,因整车企业具备完整质量数据、成熟管理体系及规范财务数据 [32] 供应链管理实践 - 一汽丰田与供应商建立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深化双向赋能打造稳健供应链体系 [14] - 移柯通信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如布局车载前装模组领域)避免价格战,在T-BOX领域跻身行业前三 [39] - 荣南科技借助新能源车发展浪潮实现快速增长,2024年销售额达6.5亿元,出口占比超30% [44] 创新方法论 - 诗玛特提出"场景化思维+全维度防护"框架,构建六维防护体系(感知、预防、防止、预保护、紧急措施、救援) [24] - 博世通过"创意月"激发全员创新,从用户误操作等实际场景挖掘需求,比单纯研发团队创新更贴近实际 [27] - 乔艳斌强调领导作用对质量意识落地的关键性:"领导台面上放一寸下面就敢放一尺" [32] 企业转型案例 - 移柯通信2015年战略转型聚焦物联网模组,2016年起发力车载前装市场,人员较传统工厂减少近60% [39] - 英软汽车工程服务面临行业利润压缩(从25%-30%降至10%以下),正探索车载无人机等新领域转型 [46] - 深蓝汽车计划通过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实现突破 [20] 课程体系与行业资源 - 轩辕同学课程体系包含9大模块:新汽车定义、供应链协同、AI+变革、全球化发展等 [52] - 汇聚冯兴亚(广汽)、朱华荣(长安)、李斌(蔚来)等近百位企业领袖及专家学者资源 [53][57][82] - 采用"现地现物+沉浸体验"教学模式,3次课堂设在主机厂,5次选择学员企业为主场 [51]
豪掷3500亿美元后,韩国汽车松了口气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01 07:09
尽管有贸易协议在手,韩国还是与欧盟和日本一样,面临着15%的关税。在上周日本与美国达成15%的关税税率协议后,韩国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因 为日本是汽车和制造业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 作者 / 钱 亚 光 编辑 / 黄 大 路 设计 / 柴 文 静 来源 / B L O O M B E R G , K o r e a t i m e s, A u t o m o t i v e n e w s 特朗普于7月30日在其社交媒体平台上发文称:"我们已就对韩国的关税达成一致,为15%。美国则无需缴纳关税。" 就在8月1日这一各国必须与美国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的前一天,韩国方面也宣布了这一消息。若韩国未能达成协议,将面临更高的关税处罚。若韩国未 达成协议,其需缴纳的关税税率将为25%。 4月份,韩国曾短暂面临25%的关税,之后美国对一些国家暂停征收关税。此次暂停将于本周五到期。新的15%的关税高于许多国家自4月以来所支付的 最低10%的关税。 谈判内容涉及广泛 "我很高兴地宣布,美国已与韩国达成一项全面且完整的贸易协议。协议内容是,韩国将向美国提供 3500 亿美元,用于投资美国拥有和控制的项目,这 些项目将由我进行选定。 ...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好日子结束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01 07:09
中俄汽车市场动态 - 2025年1月至5月中国对俄乘用车出口153664辆,同比减少58.75% [3] - 2024年俄罗斯消费者购买中国汽车90.6万辆,占乘用车市场58% [4] - 2022-2024年中国汽车在俄市场份额从5%飙升至60% [8] 中国品牌在俄表现 - 奇瑞/长城/吉利/长安2024年在俄销量分别为32.5万/22.9万/19.8万/10.34万辆 [9] - 2025年1月四大中企在俄总销量41892辆,同比增长7%,但市场份额同比下降1.69个百分点至47.07% [10][12] - 中国品牌经销商门店从2024年2700家减少213家(占一季度关闭展厅的78%) [16] 市场环境变化 - 2025年前5月俄罗斯汽车总销量432280辆,同比下滑26.75% [13] - 报废费率提升导致车价上涨10%-15%,汽车贷款利率飙升至18% [19] - 俄罗斯2025年通胀率预计维持在7%-8%区间 [13] 产品质量问题 - 俄罗斯工信部点名三个中国品牌存在安全隐患,包括缺乏碰撞保护装置和驾驶室噪音超标 [21] - 出租车行业反馈中国汽车耐用性不足,70%车辆短期内出现变速器故障 [24][25] - 中国SUV五年维护成本超过新车价格 [25] 竞争格局演变 - 现代汽车保留圣彼得堡工厂回购权,并注册20多个汽车相关商标 [29][30] - 大众通过平行进口和捷达品牌间接重返俄罗斯市场 [31] - 丰田持续为俄罗斯客户提供支持维持品牌影响力 [33] 中国车企应对策略 - 中国品牌二手乘用车在俄销量同比增长44%至9.35万辆 [36] - 车企转向中东/南美/东南亚市场,对墨西哥和阿联酋出口分别达24万/19万辆 [36] - 新能源车型在新兴市场占比升至43% [36]
还要等固态电池上车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31 07:06
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发展 - 锂离子和锂铁磷酸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性能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特斯拉车辆工程副总裁预计未来将在微化学和形式因素方面持续优化 [2] - 电池制造商通过调整原材料比例、电池设计和形状,可在充电功率、能量密度和成本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2] - 锂离子电池技术每年稳步改进,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预计每年提升约3%,特斯拉Model S续航里程从2012年的265英里提升至当前约415英里 [16] 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理论上比传统锂离子电池高2至3倍,单次充电续航可超500英里,且安全性更高 [7] - 大众集团向Quantumscape投资2.6亿美元,目标2025年商业化生产固态电池,其当前能量密度为305瓦时/千克,略高于锂离子电池的200-300瓦时/千克 [5][9] - 丰田计划2025年展示固态电池原型车,三星SDI和LG化学也在积极研发该技术 [10][11] 固态电池商业化挑战 - 固态电池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电池,主要因固态电解质制造复杂且高导电性材料难寻 [12]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指出硫化物基电解质的突破可能降低成本并提升性能 [12] 液态电池持续创新 - 通用和福特开发锂锰(LMR)电池作为低成本磷酸铁锂(LFP)替代品,Lucid Gravity车型使用松下2170电池实现充电10.9分钟增加200英里续航 [15] - 比亚迪宣布支持1000千瓦充电功率,特斯拉定期更新电池设计并从宁德时代、LG等供应商获取改进版电池 [16] - 特斯拉同时关注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未来技术,多家车企计划本十年末实现固态电池商业化 [18][19]
三大汽车央企,领导班子都8缺1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31 07:06
中国汽车央企格局 - 长安汽车升格为央企后形成三大央企并驱格局: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 [2] - 中国长安提出2030年目标:产销规模突破500万辆,新能源占比超60%,海外销量超30% [2] - 三大央企领导班子目前均配置8人,均空缺1个高管职位(中国长安缺纪委书记,东风缺总经理,一汽缺副总经理)[4][10][11] 中国长安战略与领导团队 - 董事长朱华荣主导"第三次创新创业"转型,推动长安汽车技术研发与市场化改革 [21] - 新领导班子8人亮相媒体沟通会,包括总经理赵非(发动机技术专家)、党委副书记谭本宏(曾掌舵阿维塔科技)等核心成员 [2][24][32] - 朱华荣兼任华为引望副董事长,体现智能化领域布局 [21] 高管背景特征 - 技术导向显著:朱华荣(车辆工程)、赵非(内燃机)、谭本宏(工程研究院背景)均具备深厚技术履历 [18][25][30] - 跨领域经验:副总经理邓威曾挂职云南副州长,总会计师王锟兼具金融与汽车产业背景 [36][42] - 年轻化趋势:东风新任副总经理周锋(1979年生)为领导班子最年轻成员 [49] 人事变动动态 - 2025年7月三大央企人事调整中,中国长安占据90%变动席位 [13] - 东风公司周锋晋升路径:从东风日产技术研发到战略规划,再回归一线管理 [50][51][52] - 中国一汽4月新增梁贵友、高璞进入领导班子 [7]
这场全球AI盛宴,汽车为何争先恐后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30 07:08
作者 / 涂 彦 平 编辑 / 黄 大 路 设计 / 柴 文 静 A I 之光正在照进现实。 吉利汽车集团携阶跃星辰联合参展,极氪9X、领克10EM-P、吉利银河A7和吉利银河M9等车型,以及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吉利未来出行星 座、AI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吉利全域AI技术体系成果集体展出。 其中,吉利银河M9的超拟人车载AI智能体,搭载了阶跃星辰的端到端AI语音大模型,实现了人机交互全面革新。 此次大会,吉利汽车联手阶跃星辰、千里科技共同发布面向AI Agent原生打造的下一代智能座舱Agent OS(预览版)。它有一个更形象的名字——吉 利"智能蛋舱"。 7月26日至29日,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年度盛会——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 2025)在上海举行,展示了AI赋能千 行百业的盛况。 作为移动智能终端的代表,汽车自然不会缺席这场AI盛宴。 在本届展会上,特斯拉、理想、吉利等整车企业展示了AI赋能下汽车形态的重构;同时,斑马智行、亿咖通、蘑菇车联、商汤科技等解决方案提供商也 纷纷带来了各自的"AI+汽车"创新应用。 随着AI智能体开始量产上车,用户体验正迎来显著跃升。 更 ...
汽车巨头电气化“大撤退”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30 07:08
作者 / 莫 莉 编辑 / 黄 大 路 设计 / 柴 文 静 当全球汽车业的电动化浪潮遭遇市场冷流,一场"电气化大撤退"正在上演。 从马自达到雷克萨斯,从德系豪华品牌到超跑巨头,车企们纷纷放缓激进的纯电战略,转而将混合动力视为稳住市场的"救命稻草"。 其中,马自达暂缓纯电冲刺,加码插混车型;雷克萨斯则是搁置了2035年全面纯电化规划及2030年前细分市场全电动化承诺,延长混动车型生命周期; 奥迪、奔驰等也调整路线,重启混动研发。 这些车企,都在放慢纯电步伐,转向混动。 在充电设施待完善、消费者续航焦虑未消的当下,混动以价格亲民、续航无忧的优势,成为车企稳住市场的"救命稻草",也成了电动化调整期的关键过 渡支点。 这一调整也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马自达在美国仅生产CX-50一款车型,曾坦言若承受25%的关税仅能维持一年,好在7月中旬美日贸易协议将关税降至 15%,目前车型定价保持稳定,公司仍在持续观察市场并调整运营成本与促销优惠。 回溯2024年前11个月,马自达美国销量突破32.4万辆,同比增长21%,而电气化车型占比仅1.9%,纯电车型比例极低。 马自达此番做法实际上是"以混代纯"的典型代表。也就是说,在确认 ...
极简造车,凉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8 21:00
单踏板模式新规 - 工信部发布新国标要求乘用车出厂默认状态下单踏板模式不能使车辆完全刹停[2][3] - 新规将于2027年实施,给予车企两年缓冲期,被视为新能源汽车制动安全里程碑[4] - 单踏板模式仍可作为选项存在,但需用户手动开启并伴随持续光学提示[21][22] 单踏板模式发展历程 - 技术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第一代宝马i3,特斯拉2020年后通过强制推广使其普及[8][9] - 特斯拉数据显示单踏板模式可使城市工况续航提升15%-20%,Model 3标准版多跑80公里[11] - 支持者认为该模式减轻驾驶负担,城市工况下刹车片更换频率和轮胎磨损显著降低[12] 单踏板模式争议 - 32%车主在紧急情况下误将加速踏板当制动踏板,15%导致事故[13] - 清华大学测试显示长期使用者应急踩刹平均延迟0.3秒,百公里时速下制动距离增加8.3米[14] - 争议不仅限于国内,《消费者报告》指出该模式需要显著学习适应期且可能冲突肌肉记忆[17] 极简主义设计反思 - 隐藏门把手、全触控屏等极简设计在安全与体验拷问下显露退潮迹象[26][29] - 触屏操作测试显示关闭车道保持功能平均需13.6秒,某些车型耗时达22.6秒[30] - 大众、现代、沃尔沃等品牌在新车型上重新增配实体旋钮,小米SU7强调保留物理按键[33] 行业技术发展转向 - 特斯拉2023年因未允许选择能量回收策略召回110万辆车型,为新国标出台埋下伏笔[18] - EuroNCAP新规要求转向灯、雨刷等安全功能必须配备物理键否则无法获五星评级[34] - 行业共识转向重视用户可控性和安全冗余,而非单纯追求设计极简化[25][35] 特斯拉技术遗产 - 特斯拉核心价值在于热管理系统、电子电气架构、自动驾驶算力平台等隐形技术[39][40] - 部分车企模仿单踏板等表层设计但忽略调教细节,导致用户体验不佳[43] - 行业需穿透设计表象直抵技术内核,在创新与安全间寻找平衡点[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