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冲基金背后的投资人,从Alpha到Beta|对话LP
IPO早知道·2024-10-27 21:30

核心观点 - 市场出现结构性改变时,配置者要有魄力推动转变 [4] - FOF投资需权衡流动性、透明度与策略分散的优势,部分领域ETF可能优于对冲基金 [10] - 资产配置模式分为"从beta到alpha"的传统耶鲁捐赠基金模式和"从alpha到beta"的新型家办模式 [12] - 优秀对冲基金需具备前瞻性判断、自我进化能力和可持续的组织结构 [15] - 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在科技时代面临挑战 [26] 1 FOF投资的优劣势 - 劣势:流动性受限(赎回周期3个月至1年)、透明度不足(需外围信息判断基金经理能力) [10] - 优势:实现策略与区域分散,提升持有体验,穿越周期获取收益(如市场波动时天然气期货、困境债策略仍能盈利) [10] - 替代选择:在TMT领域,ETF(如QQQ)风险收益比优于多数对冲基金,且费率更低 [10] 2 资产配置逻辑 - 耶鲁模式:自上而下划分资产类别,依赖现代组合理论计算最优配置,VC/LBO配置比例达22.6%/15.8%(高于同行7.7%/8.4%) [12] - 家办模式:从alpha到beta,聚焦优势领域(如基金经理筛选),减少组合层级以提升判断准确率 [12] - 自营决策场景:结构性市场变化(如中国配置减少50%)、市场极值事件、缺乏现成产品时需主动调整 [13] 3 对冲基金案例 - 香港某基金:2020年预判蚂蚁上市叫停后的市场转折,退出高估值一二级联动项目,转向印度、日本及半导体领域,仓位调整精准 [15] - 成功要素:基金经理的三板斧经验、进化能力(如拓展新市场)、组织激励机制(分析员作为合伙人) [15] 4 基金经理筛选 - 专业判断:评估投资逻辑合理性(正确与错误情况下的回报预期) [18] - 个人特质:持续热情(如香港传奇基金经理)、证明自我的驱动力(如单干成功的基金经理),避免过度自信(ego过高导致轧空风险) [18] 5 ETF与对冲基金比较 - 适用场景:生物医药ETF(如XBI)优于主动基金(仅20只股票贡献主要收益),TMT领域对冲基金常跑输指数 [19] - 局限性:ETF受市值权重影响(如美股M7与其他股票差距扩大),被动投资可能强化市场分化 [20] 6 FOF模式创新 - 平台型优势:提升透明度(获取基金数据)、强化分析能力(如Millennium、Citadel的科技化运营) [22] - Seeding机会:中国基金经理出海时需海外背书,美元基金Seeding可验证能力但牺牲流动性 [24] 7 香港现状 - 经济活力下降:疫情后商业区(铜锣湾、尖沙咀)人流减少,港口中转优势削弱 [26] - 人才挑战:创业成本高,对冲基金难以在A股/美股竞争中定位自身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