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日本提振内需的政策演变历程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参考,其经验与教训具有相似经济结构下的借鉴意义 [6][7] - 内需提振政策需在公共投资、资本市场刺激与居民收入提升之间寻找动态平衡,不存在单一解决方案 [45][55]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 1960年池田勇人内阁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核心措施包括扩大生产投资与充实社会资本,重点投向农业现代化、中小企业及落后地区开发 [10][11] - 计划实施期间(1961-1970)国民收入年均增速达11.5%,人均消费支出复合增速9.4%,但伴随通胀压力 [12] - "春斗"劳资协商机制在此期间达到高峰,1962年覆盖1600万劳动者 [11] 地产周期的影响 - 1970年代低利率政策(利率从6%降至4.75%)刺激地产繁荣,1973年地价同比涨幅达30.9% [16] - 1968年日本套户比已达1.01,地产增值使人均住房数升至1.15,初期带动消费但后期因房价过高反噬内需 [16][18] - 内需对经济贡献占比从9.9%骤降至3.3%,显示资产价格与消费需求的复杂关系 [18] 前川报告时期 - 1985年《前川报告》试图通过资本市场刺激内需,但日本居民金融资产中权益类占比仅8%,传导机制失效 [21][23] - 创新性提出"消费时间需求"概念,通过削减劳动时间(1992年确立双休制)和发放地方振兴券刺激消费 [23] 泡沫经济后对策 - 1990年代政府累计举债14次,公共投资规模从10.7兆日元(1992)增至24兆日元(1998),形成"水面法"政策循环 [27][28] - 2001-2006年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61%,财政政策持续承压 [28] 安倍经济学实践 - 三支箭政策包含负利率+QQE(量化质化宽松)、财政刺激及结构改革,2012年短暂拉动经济突破90年代高点 [32][34] - 居民股票资产占比不足美国1/3,资本市场繁荣未能有效传导至消费端 [39][40] - 消费税上调(3%→5%)与企业减税形成政策抵消,最终导致消费市场熵增 [40] 政策效果评估 - 公共事业投资见效慢但副作用小,重点方向包括基建、医疗、教育等 [48] - 资产增值手段需精密设计,地产与股市可能反噬消费市场 [49] - 居民收入提升效果最佳但实施最难,消费券等短期措施治标不治本 [50] - 政策效果金字塔显示:公共投资为基础,资产增值为中短期手段,收入分配为长期核心 [51][53]
日本提振内需启示录
投中网·2025-04-23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