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及港股市场表现 - 美股中概股遭遇大幅下跌,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超5%,阿里巴巴跌超10%,拼多多跌近9%,京东和腾讯跌7%以上[1][2] - 港股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恒生科技指数开盘跌4%后盘中拉红,最终仅跌1.5%,A股主要股指跌幅约1%,表现优于隔夜美股中概股[2] - 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220亿港元,创2021年初以来第二大单日净买入记录,其中90亿港元买入阿里巴巴和腾讯[3][4] 南向资金流向及港股定价权 - 年初以来南向资金累计买入港股突破2000亿港元,资金流向呈现加速趋势[3] - 南向资金主要买入方向:信息技术(700亿港元)、金融/能源/电信/公用事业(700亿港元)、可选消费(300亿港元)[11] - 南向资金占港股成交比例从2019年不足10%升至当前超30%,内资在港股流通股话语权可能已接近或超过50%[32] AH股溢价及资金配置逻辑 - AH股溢价从34%缩窄至14%,处于历史99%分位极值区间[8] - 资金从A股宽基ETF流出超1000亿,转而配置港股高股息资产和互联网巨头,导致A股宽基指数持续失血而港股相关板块跑赢[12] - 保险资金成为主要配置力量,受低利率环境和政策松绑驱动,通过OCI账户重点配置港股银行、能源及互联网科技板块[14] 行业配置及市场趋势 - 金融行业成为南向资金最大配置方向,2024年买入1700亿港元,2025年前两月继续增持435亿港元[33][34] - 港股银行板块2024年上涨33%,2025年继续上涨8%,显著跑赢A股银行板块近10个百分点[34] - 市场形成"港股红利+港股大科技"的哑铃型配置结构,反映资金对高股息和稀缺互联网资产的双重偏好[17][20] 债券市场动态 - 10年和3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4bps,但波动过程较为戏剧化[22] - 债市短期走势取决于央行净投放力度、银行存单收益率变化及股市表现[24] - 债市出现右侧介入机会信号,需关注资金面变化和市场情绪转折[25][26]
港股买了2000多亿
表舅是养基大户·2025-02-25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