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芯片,太热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2025-04-29 09:11

半导体热管理技术发展 - 晶体管数量持续增长接近硅的物理和热极限,漏电流增大且热量难以消散,业界转向先进封装技术如小芯片、3D堆叠和中介层来突破限制 [2] - 性能提升不再仅依赖晶体管尺寸缩小,更多依赖于架构、互连和热设计策略 [2] - 芯片热源主要来自开关功率(动态)、短路功率(动态)和漏电功率(静态),其中漏电功率随晶体管尺寸缩小问题日益严重 [6][7][9][11] 热力学基础原理 - 热量是原子分子随机运动的表现,通过接触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至平衡 [4] - 热导率差异显著:泡沫塑料0.03,铜400,钻石超过2000,真空为0 [4] - 热质量概念解释不同体积物体加热难度差异,如房间加热比整栋房子容易 [5] 芯片热源机制 - 开关功率源于数十亿栅极电容充放电,与活动因子、频率、电容和电压平方成正比 [9] - 短路功率产生于CMOS晶体管切换时的瞬时导通,与短路电流、电压和频率成正比 [9] - 漏电功率随晶体管尺寸缩小而加剧,成为限制新一代芯片性能的主要因素 [11] 散热技术演进 - 被动冷却适用于1瓦以下功耗,主动冷却应对几十瓦以上热负荷 [12][15] - 液冷和热管技术将热传递效率提升10-100倍,热管利用相变原理增强散热 [18][20] - 热电冷却(珀耳帖)和蒸汽压缩系统可实现亚环境温度冷却,前者效率待提升 [23][26] 前沿研究进展 - MIT开发基准测试芯片模拟千瓦/平方厘米功率密度,集成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阵列 [27][28] - HRL实验室研究3D异质集成冷却系统,需处理相当于190个笔记本CPU的热量 [28] - DARPA资助的Minitherms3D项目推动军用3D集成系统散热方案开发 [28] 行业发展趋势 - AI加速器密集计算带来全新散热挑战,数据中心探索液浸冷却和热回收技术 [11] - 绿色冷却技术加速部署,包括低GWP制冷剂和可持续散热方案 [11] - 3D芯片堆叠使散热路径复杂化,需要创新冷却方法支持异构集成 [27][28] 技术限制与挑战 - 芯片温度无法通过常规冷却低于环境温度,需要热电或相变系统 [23] - 散热器设计需平衡翅片厚度与热接触效率,非越大越优 [22] - 物理定律限制晶体管漏电控制,热管理成为性能扩展的核心瓶颈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