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概况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行,20个团队参赛,展示多样化机器人产品如"天工Ultra"、"0306小巨人"等 [3] - 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82.39亿元,占全球50% [3] - 国家政策推动产业标准化与创新,地方政府出台措施形成产业集群 [3] 北京产业布局与政策支持 - 北京构建"政策—资本—产业—应用"四位一体生态,2023年发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6] - 2025年设立100亿元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亦庄聚集300余家生态企业,产业链规模超百亿占全市50% [6] - 目标2027年突破100项关键技术,培育50家核心企业,量产50款产品,形成千亿级集群 [6] 上海产业规划与优势 - 上海2022年提出培育百亿级智能机器人产业,2023年目标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9] - 算力补贴、场景开放等政策推动产业链协同,漕河泾开发区形成"小产业链集聚地"模式 [12][13] - 长三角企业聚焦机器人本体研发,软件环节北京占优势(百度、地平线) [14] 深圳及珠三角产业集群 - 深圳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行动计划》,目标2027年培育10家百亿级企业,关联产业规模达千亿 [9] - 珠三角集成商占全国50%份额,供应链本地化率超60%,南山区聚集200家产业链企业 [14] - 依托汽车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基础,形成从零部件到组装的完备供应链 [14] 地方政府支持与企业案例 - 北京提供人才引进、场景对接等支持,银河通用机器人受益于产学研联动 [10] - 杭州高新区对宇树科技给予专项扶持,提供标准厂房支持产能扩展 [10] - 上海卓益得机器人开发多模态交互系统,精准复刻人类表情 [14] 区域分工与产业链特征 - 京津冀以北京为核心,依托高校优势主导算法研发 [14] - 长三角制造业基础支撑"身体"制造,硬件国产率高(智元机器人案例) [14] - 摩根士丹利百强名单显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企业合计占中国上榜公司80% [14]
各地竞逐人形机器人赛道
机器人圈·2025-04-30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