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程马拉松后,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冷思考”!
Robot猎场备忘录·2025-04-22 15:32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事件 -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行,20支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队伍参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是唯一表现值得肯定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2] - 比赛结果暴露了人形机器人在户外运动中的集体"失速"和"窘态",被认为是一次"祛魅"时刻,显示人形机器人进入现实场景仍面临巨大挑战[4] - 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在比赛中表现"拉胯",两支使用该机器人的队伍开跑即摔倒,引发网友差评和流量反噬[15][12] - 魔法原子的"小麦"机器人在赛前退赛,星动纪元虽未参赛但其STAR1机器人曾展示3.6m/s的奔跑速度,创下电驱人形机器人速度纪录[18] 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行业存在"重运动、轻大脑"现象,企业专注于前空翻、快速奔跑等运动层面的"炫技",而忽视大模型等AI能力的建设[8] - 宇树科技是硬件派的代表,其H1机器人登上春晚、G1机器人通过跳舞和720度回旋踢等视频走红,但也陷入"炫技"死循环[10] - 行业公司可分为三类:硬件背景团队专注控制和电机;软件背景团队关注智能化和泛化能力;大模型背景玩家较少[13] - 许多公司将教育、科研和展示场景作为主攻赛道而非工业场景,ToG市场规模远小于ToB和ToC[18] 技术发展与商业化挑战 - 人形机器人控制算法从LIPM+ZMP发展到MPC+WBC,目前正向IL+RL演进,但技术瓶颈短期内难以突破[18] - 商业化面临四大"可达"挑战:移动可达、操作可达、语义可达、价值和智慧可达,目前多数仅实现遥控可达[18] - 行业受资本和政策扶持但出现"揠苗助长"趋势,技术突破和场景探索才是关键,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问题[19] - 人形机器人赛道共识是长周期和广大前景,但需克服算力、算法、数据、硬件和工程化等多方面挑战[19][20] 行业乱象与企业动态 - 宇树科技回应比赛表现称不同团队操作会影响机器人表现,但网友不买账,"不参赛就不会输"的评论刷屏[17][18] - 行业存在将科研院校作为主要客户的乱象,这种模式可持续性差且难以产生真正技术突破[18] - 多家顶尖科技大厂进军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具身智能赛道吸引车企、产业链公司和智驾领域从业者涌入[25][28] - 智元机器人首席科学家认为全栈自研是唯一出路,小鹏面临核心团队离开但仍可能成为最早实现L3量产的厂商之一[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