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匹克球作为新兴运动正在被中国三四线城市打造为城市名片,通过赛事授权、场地建设和产业联动快速形成品牌效应 [7][8][17] - 该运动凭借低门槛、全年龄段适配性和强社交属性成为城市文旅经济新引擎,单场赛事可带动超5000万元消费 [20][22][24] - 行业需警惕初期认证红利消退后的持续发展问题,资源厚度与产业匹配度将决定"匹克球之城"能否长期存续 [28][34][35] 城市案例 - 鹤壁:建成512块场地,举办国际表演赛及全国锦标赛,获首个官方"匹克球之城"认证 [10][11] - 保定:培训200余名教练员,单场交流赛直接消费1030万元,间接拉动4698万元文旅消费 [13][17] - 丹东:3个月新建200+场地,开展200场培训覆盖1.5万人,计划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链 [14] - 特色案例:江西上犹县定位"匹克球之乡",山东仙河镇成为首个"匹克球联盟小镇" [14] 产业驱动因素 - 运动特性: - 器材重量仅200克(相当于手机),可复用网球/羽毛球场,四个月赛事参与人数增长200% [20] - 2-4人组局模式契合年轻人社交需求,退役网球运动员转项带来专业人才储备 [22][23] - 经济效应: - 西南城市单场比赛间接收入达2亿元,京山网球产业案例显示特色运动可贡献12.5%GDP [24][33] - 斯凯奇等品牌联合电竞赛事强化年轻消费群体吸引力 [22] 发展挑战 - 资源短板:多数申报城市属三线以下,缺乏上海/成都级别的基建与人口基础 [30] - 认证体系:当前授权机构为过渡产物,未来统一管理标准将削弱先发优势 [34] - 持续性问题:参照体育小镇教训,需避免重地产轻运营的发展模式 [32] - 产业闭环:三四线城市需建立自循环的商业生态,防止政府补贴退出后市场萎缩 [35] 国际对标 - 美国佛罗里达州依托20%老年人口占比及度假村资源,形成匹克球产业聚集区 [31] - 全球首个匹克球综合体The Fort即将开业,显示成熟市场的产业化程度 [36]
「三线小城」盯上匹克球
36氪·2025-04-30 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