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旅游市场表现 - 今年五一假期是官宣增加假期后的首个长假,长线旅游需求明显释放[1][2] - 全国热门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30%,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单日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3][4] - 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4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9%,长三角铁路发送2880万人次(+6%),上海站发送446万人次(+8.4%)[4][5] - 民航旅客运输量达1075万人次(日均215万),创同期历史新高[19] 消费与政策驱动 - 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3.33亿人次(+6.2%),零售餐饮销售额增长15%,旅游收入增长20%[10][11] - 政策支持包括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免税店扩容、消费券发放(如四川6800万元文旅券),推动多行业联动[11] - 43.1%受访者有五一出行计划,高于2023年的32.4%,显示需求持续复苏[13][14] 结构性趋势 - 长线游占比达46%,跨市住宿订单占80%,深度游(连住两日+)比例预计20%[16] - 出入境旅游订单增速超国内游:入境游订单+173%,广州离境退税日均开单量同比+168%[18] - 经济型酒店预订量+80%显著高于高端酒店(+15%),景区二次消费(餐饮/购物)下降明显[51][52] 行业分化与竞争格局 - 酒店板块中高端复苏更优:亚朵2024年收入72.48亿(+55.3%),净利润12.75亿(+73%);华住经济型占比50%拖累利润[37][38] - 景区企业承压:13家上市公司仅5家净利润增长,桂林旅游净利降1830.7%,宋城演艺净利10.49亿占行业总和的63.6%[40][42][43] - 冰雪旅游季节性显著,长白山等企业呈现过山车式行情[33][34] 投资逻辑与挑战 - 稀缺资源与强运营能力成关键:宋城演艺通过千古情景区复制实现高盈利,亚朵通过零售业务差异化竞争[36][44]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利润承压,需关注技术壁垒与消费需求变化[46][48] - 短期假期效应带动业绩,但中长期依赖宏观环境与政策支持,如2025年促消费政策或加码[54][56][59]
五一最火赛道,节后怎么走?
格隆汇APP·2025-05-05 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