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驾”祛魅,智能网联车自动驾驶走向正轨的第一步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5-06 20:26

行业监管动态 - 小米、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将宣传中的"智驾"统一更名为"辅助驾驶",响应工信部4月16日会议要求规范术语使用[1] - 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自2月25日起已部署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及软件升级管理,4月会议为政策落实会议[2] - 行业协会4月21日发布倡议书,敦促车企规范L2级驾驶辅助系统宣传与应用[8] 自动驾驶技术标准与宣传乱象 - SAE International的J3016标准将自动驾驶分为L0-L5级,L3为责任划分关键节点(车企需承担事故责任)[4] - 车企通过"L2+"、"L2.9"等模糊表述规避责任,2024年更直接采用"智驾"淡化分级概念[4][5] - 实际宣传中车企渲染"双脱手"操作,暗示L3能力(如试驾中鼓励放手、发布会称"可睡觉"),导致消费者误判系统边界[5][7] 消费者行为与事故数据 - 2024年中国智能驾驶相关事故量同比激增217%,76%事故因驾驶员误判系统能力[7] - 案例显示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高速NOA功能下睡觉、后排观影等),但现行交规未明确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归属[6][7] 技术分级与商业矛盾 - L3成为车企技术"天花板",因商业上不愿承担事故责任而长期停留在L2改进版[4] - 行业分化出法律层面的L2系统与消费者心智中的L3/L4认知,加剧宣传与实际能力脱节[6] 政策与行业整改方向 - 工信部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禁止夸大宣传,强化安全验证与告知义务[8] - 行业倡议推动L2系统回归"辅助驾驶"本质,平衡智能化发展与安全责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