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驾」变「辅助」,亮起的不只是安全黄灯?|氪金·硬科技
36氪·2025-05-07 18:23

行业监管动态 - 工信部出台监管文件限制智驾功能及宣传,重点包括L2级别不允许使用"接管"宣传、不再受理"代客泊车"等非完全控制功能、禁止公测等[3] - 小米调整SU7新车定购页面措辞,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4] 车企融资与市场反应 - 小米、比亚迪、蔚来近期进行配股融资:小米和比亚迪分别融资425亿港元和435亿港元,蔚来拟配售1.4亿股A类普通股融资40.3亿港元[5] - 配股引发二级市场担忧:比亚迪股价下跌超7%,小米单日市值蒸发近千亿港元,蔚来股价跌超8%,恒生科技指数单日跌幅达3.82%[5] 智驾研发投入与成本结构 - 智能驾驶研发占车企总支出的38%,为第二大成本项[5] - 比亚迪计划投入1000亿元用于智能化研发,蔚来智驾领域累计投入460亿元,小米年投入超20亿元[5] - 智驾系统成本占整车总成本的5%-15%,高阶功能(如激光雷达)会进一步提升比例[7] 技术路径与成本控制策略 - 车企采用"自研+外采"混合模式:理想高端车型用自研AD Max系统,中低端用外部方案;比亚迪天神之眼低阶版本外采[8] - 自研可显著降本:蔚来自研芯片比外采Orin芯片节省约1万元成本[9] - 差异化方案:基础车型用纯视觉方案(如小米SU7标准版),高阶版本用"视觉+激光雷达"融合方案(如小米SU7 Pro/Max/Ultra)[9][10] 纯视觉方案的隐性成本 - 纯视觉方案依赖高成本数据训练:头部企业数据标注投入达数千万至上亿元,单条数据成本可达几百至上千元[12] - 算法与数据标注是纯视觉方案最难压缩的成本项[12] 规模化与市场渗透 - 比亚迪推动"智驾平权":10万级以上车型全系标配高阶智驾,10万级以下多数搭载,最低下探至7.88万元车型[17] - 规模化是降本核心:L2+智驾在25-40万价格带渗透率超20%,但10-20万元价格带渗透率不足0.2%[19] 用户认知与技术挑战 - 用户对智驾认知不足,中低价位车型功能减配放大安全隐患[20] - 纯视觉方案在复杂场景(如夜间施工道路)面临挑战,模型对"corner case"处理能力有限[21][22] 财务表现与行业现状 - 小米汽车2024年销量13.69万辆,单车亏损约4.5万元;蔚来单车亏损达10万元[14] - 智驾规模化扩张放缓,短期内或加重车企成本负担[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