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背景与挑战 - 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4.5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43%,"双高"特征(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导致系统安全运行成本增加、调节需求激增 [2] - 传统电能量市场难以体现电能商品多元价值,无法充分挖掘系统灵活调节潜力 [2] - 电力辅助服务(调峰、调频、备用、爬坡等)是维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 欧美经验显示辅助服务市场需与电能量市场协同,并根据能源结构变革等外部环境动态调整 [2] 中国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发展历程 - 垂直一体化阶段(2002年前):辅助服务与发电量捆绑,采用"全电价统一补偿"结算模式 [3] - 计划补偿阶段(2002-2014):厂网分开后通过"两个细则"实现发电侧零和交叉补偿,按"补偿成本和合理收益"原则运作 [3] - 市场化探索阶段(2014年后):新能源波动性倒逼市场化手段,首个区域电力调峰服务市场启动,以市场化方式补偿调峰服务 [3] 《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核心内容 - 构建"电能+辅助服务"多维市场体系,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制度保障 [4] - 明确市场框架结构、辅助服务品种定义、费用疏导机制("谁提供谁获利,谁受益谁承担")及新型主体准入规则 [5] - 覆盖12章67条细则,规范市场成员、交易品种、费用补偿、跨区衔接等全流程,支持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参与 [6] 《规则》五大重点方向 - 顶层设计:明确建设目标与路径,允许地方按现货市场进展灵活选择交易品种 [7] - 统一规范:将辅助服务分为有功控制、无功控制和事故处置三大类,统一各品种定义与交易标准 [7] - 费用传导:制定费用构成与计算方法,明确用户侧传导及跨省跨区分摊机制 [8] - 新型主体参与:赋予储能、车网互动等主体公平地位,释放源网荷储调节潜力 [8] - 流程标准化:从方案制定到正式运行全流程规范,确保市场建设有序推进 [8]
政策解读 | 明晰规则、凝聚共识,构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新生态
国家能源局·2025-05-08 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