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黄油、大炮与赤字:英国财政如何应对二战危机
经济观察报·2025-05-08 18:07

英国经济与军备扩张的困境 - 20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产值不足全球10%却需维持覆盖全球1/4陆地面积的殖民帝国 经济实力与帝国责任严重失衡[4] - 1935年英国军费仅占GDP的22% 同期德国军费占比超10% 德国飞机产量三年内达英国三倍[10] - 英国军工业依赖进口原材料 扩军会挤占民用经济资源并削弱出口竞争力 易导致贸易失衡和金融崩溃[9] 财政战略与"第四军种" - 财政部通过《国防贷款法案》发行债券筹措五年军备资金 将经济稳定视为战略支柱[15][16] - 1937-1938财年皇家空军预算首超陆军 次年超越海军成为投入最多的军种[16] - "影子工厂"策略让民用汽车商预留产能 战时转产飞机 1939年英国飞机产量追平德国[17] 战略误判与绥靖政策 - 张伯伦相信长期军备威慑能迫使德国回到谈判桌 但低估希特勒短期冒险意图[21] - 1939年英国误判德国资源仅能支撑一年封锁 实际德国占领法国后获得欧洲大陆资源[22] - 法国崩溃引发连锁反应 日本和意大利趁机在亚洲和北非扩张 战争全面全球化[23] 工业与军事技术发展 - 航空技术进步使单翼轰炸机威胁英国本土 促使1936年起优先发展空军[16] - "喷火"和"飓风"战斗机在1940年不列颠空战中技术性能与德国持平[17] - 德国通过"梅福券"特殊金融工具和行政手段控制工资物价 实现军工高速扩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