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海与供应链战略 - 外贸出海与企业出海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是单要素出海,后者是全要素出海,涉及设备、技术、人才、资本和商业模式的全面迁移 [6] - 企业出海面临供应链配套不足的挑战,在中国习以为常的高效供应链在海外可能成本畸高,以越南为例,劳动力便宜但综合成本因配套不足而上升 [17][20] - 出海战略需平衡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包括合规、供应链协同和文化适应等内生因素 [25] - 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理由先出海,全球供应链洗牌阶段原有市场地位不再重要,关键在于能否抓住重新上牌桌的机会 [29] - 企业出海应选择最低代价路径,而非全盘迁移,需在满足政策法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 [42] 供应链能力建设 - 供应链本质是工厂间的协同关系,核心在于零部件齐全性和供应及时性 [13] - 供应链韧性成为新战略课题,需要提前投入资源建立恢复能力,类似不倒翁原理 [62][67] - 提升韧性需解决三大问题:沉没成本、现金流和备胎方案,但对中小企业而言最终都归结为成本问题 [68] - 企业可通过建立最小规模海外生产单元(如车间)来增强供应链韧性,这是立足国际市场的关键 [75] - 人才被定义为供应链的肌肉,是支撑体系运转的核心要素 [46] 产业转移与空心化 - 产业空心化分为区域经济空心化和核心要素空心化两种类型,后者涉及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流失 [44] - 产业转移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现象,即产能占比被其他区域取代但未伤及根本 [50] - 空心化本质是供应链能力断链,企业需保持核心优势溢出与区域竞争力平衡 [54][57] - 制造能力仍是中国企业家的核心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会保留N代技术在国内,仅外溢N-1/N-2代技术 [48] 全球化战略视角 - 当前出海本质是中美博弈下的全球供应链重塑,是中国企业完成全球化的历史机遇 [36][79] - 企业战略应从本土化转向全球化,办公室悬挂世界地图而非中国地图成为全球化意识的重要标志 [64] - 转口贸易等规避制裁的出海方式不可持续,应选择难而正确的市场深耕路径 [38] - 双循环战略需要顶层设计:既要激发内需市场又要推动企业出海,形成协同效应 [60] 技术叠加与产业趋势 - 实体企业面临AI技术与企业出海双浪潮叠加的战略机遇,需同步布局两大方向 [10] - 供应链敏捷性需应对客户差异化需求,而韧性建设则需前置性战略投入 [62] - 外贸转内销并非简单路径转换,其难度不亚于二次创业,两者面临不同挑战 [81]
所有出海话题的根本点,就是中美博弈
吴晓波频道·2025-05-11 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