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英矽智能:百亿估值,AI制药“独角兽”再冲港交所,毛利达90%
贝塔投资智库·2025-05-13 12:02

核心观点 - 英矽智能三度冲刺港交所,其上市表现将影响AI制药赛道估值与市场信心[1] - 公司采用"AI+Biotech"模式,覆盖靶点发现至临床试验全链条,技术差异化显著[15][17] - 财务呈现收入高增长(69% CAGR)、毛利率提升至90.4%、亏损收窄92%的改善趋势[4][5][6] - 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40% CAGR),但尚未验证AI全程主导药物的商业化能力[13][25] 业务模式 - 三大收入板块: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占比92.9%)、软件解决方案(4.6%)、其他发现(2.5%)[2][3] - 管线开发通过授权费盈利(首付款+里程碑付款+特许权使用费),尚无商业化药物[2] - Pharma.AI平台提供订阅服务,年费最高达52.5万美元(本地部署)[2] - 合作客户数量持续增长,22-24年分别为42/51/59家[18] 财务表现 - 收入高速增长:22-24年分别为3014.7万/5118万/8583.4万美元(69% CAGR)[4] - 毛利率显著提升:从22年63.4%增至24年90.4%,主因里程碑付款增加[5][6][8] - 亏损大幅收窄:净亏损从22年2.22亿美元降至24年0.17亿美元(收窄92%)[4] - 研发开支占比下降:从22年259%降至24年107%,逐步可控[19][20] 行业与竞争 - 全球AI制药市场规模2025年将超50亿美元(40% CAGR)[13] - 竞争格局分为三类:AI+Biotech(英矽智能)、AI+CRO(晶泰科技)、AI+互联网巨头(腾讯)[15] - 技术优势:Pharma.AI平台缩短开发周期(TNIK抑制剂18个月vs行业平均4.5年)[17] - 专利储备:截至2025年5月持有644项专利及申请[17] 融资与估值 - IPO前完成8轮融资,累计超4亿美元,最新估值13.31亿美元(较A轮增长23倍)[11][12] - 融资方多元化:风投(启明创投)、产业资本(赛诺菲)、国际资本(沙特阿美)、政府背景(浦东创投)[11] - 2025年1月获1.22亿美元E轮融资,账面现金1.58亿美元[9][23] 运营数据 - 管线进展:2个II期临床+8个I期临床,肺纤维化药物领域领先[16][17] - 国际化合作:与Exelixis、Stemline等签订独家许可协议(含2000万美元首付款)[18] - 人才结构:85%成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核心团队来自哈佛/GSK/礼来[17] 潜在挑战 - 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贡献94.4%收入,最大客户占60.6%[22] - 地域风险:90%以上收入来自美国,受药品降价政策影响[24] - 行业验证:全球尚无完全由AI发现并上市的药物[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