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地王”消化难
经济观察报·2025-05-13 19:43

地王现象与市场现状 - 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多个城市频现"地王",如何有效消化这些高价土地成为房企现实问题 [1][2] - 朝阳11号地以126亿元底价成交,成为2025年朝阳区总价"地王",楼面价达5.45万元/平方米 [2] - 黄杉木店地块周边二手房挂牌价高达10万元/平方米,但开发商仍保持谨慎态度 [2] 房企应对策略 - 中建智地计划将黄杉木店地块打造为140—300平方米的纯改善型产品,引入"好房子2.0"标准 [4] - 房企通过提前蓄客、回访未成交客户等方式为项目预热 [5] - 海淀树村项目楼面价10.23万元/平方米,计划推出180平方米起步的高端产品,总价2000万元以上 [6] 市场竞争与去化压力 -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板块"心意和园"项目网签率为71.4%,网签价较备案价下降11.6% [6] - 海淀朱房地块华润项目单价13万元/平方米,建发项目均价14万元/平方米,预计5月底或6月初开盘 [7] - 区域多年无新项目供应时,首入市项目易取得良好销售成绩,后续项目去化难度增大 [9] 去化与利润平衡 - 北京某板块两个高价"地王"项目网签率分别为54%和7%,去化周期长导致成本压力大 [11] - 当前市场环境下,房企倾向于去化优先,首期开盘不利后降价几乎不可避免 [11] - 国央企因审批流程复杂、应变不灵活,易陷入项目滞销局面 [11] 成本控制与品质保障 - 保销售与保利润难以兼得,部分国央企因利润考核压力压缩成本导致品质下降 [13] - 房企可通过减少"三费"开支、集中采购、战略合作等方式控本增效 [13] - 与地方政府协商提高容积率后,某地块楼面价从7.2万元/平方米降至4.6万元/平方米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