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行业改革背景 -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面临内生问题,规模超过30万亿但发展质量成为新核心矛盾 [1][2] - 过去规模为王的评价体系导致行业体量增长但投资者体验不佳,主动权益基金持有人四年间承受较差回报 [1] -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25条举措,被业内称为"近三十年来最深入体检及最大范围改革" [1][3] 改革核心思路 - 彻底修改游戏规则:以投资者回报为导向建立评价体系,取代规模导向模式 [4] - 通过浮动管理费、信息披露标准化、考核权重调整等制度设计实现利益绑定 [5][6][7] - 创新量化"投资者获得感"指标,包括中长期业绩基准对比、盈利投资者占比等维度 [8] 具体改革措施 管理费与信息披露 - 推行浮动管理费模式:业绩显著超越基准可升档费率,低于基准则降档费率 [5] - 修订权益类基金信披模板:强制展示中长期业绩、盈亏比例、换手率等12项关键指标 [6] 考核机制重塑 - 基金公司高管考核中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基金经理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 [6] - 实施长周期考核: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6] - 薪酬机制挂钩基准:业绩低于基准10个百分点需降薪,超额可提薪 [7] 基准标准化建设 - 《方案》15次提及"基准",将其作为产品设计、费率和评奖的核心标尺 [12] - 将制定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规范基准设定/修改/披露全流程 [17] - 通过基准分类解决基金选择难题,使不同风险收益特征产品可比性提升 [15] 行业属性重构 - 明确公募基金本质是面向大众的金融服务行业,需提高标准化程度 [11][18] - 改革目标三年内形成高质量发展拐点,类比"社区食堂"需兼顾普惠性与服务质量 [8][18] - 美国基金业未尝试过类似根本性改革,中国模式将形成独特发展路径 [9] 长期影响展望 - 行业投研资源面临汰换,考核导向变化将优化人才结构 [20] - 标准化提升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决策效率,但需平衡基准复杂性与实用性 [16] - 改革重点从博取超额收益转向守住业绩下限,更强调普惠金融属性 [18][20]
公募改革值得再信一次
远川投资评论·2025-05-14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