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远川投资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ETF一哥不止于指数
远川投资评论· 2025-11-12 15:58
核心观点 - 公司被视为中国版的贝莱德,其成功不仅在于被动指数投资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在于主动投资能力的同步崛起和多元化资产平台的构建[2][5] - 公司通过前瞻性业务布局和长期人才投入,在ETF、主动权益、量化、REITs、北交所等创新业务上均成为行业先行者,并取得显著业绩[7][8][9] - 公司以“乐高”为理念,致力于将专业资产配置能力转化为投资者可轻松使用的解决方案,强调产品风格清晰化和组合化,而非依赖单一明星基金经理[5][18] 业务布局与创新 - 2004年推出境内首只ETF,截至今年三季度,ETF管理规模达9035.62亿元,成为中国ETF领域的领导者[2] - 2005年最早成立独立量化投资团队,2009年推出国内首批QDII产品,2018年推出首只养老目标基金,并建立行业最庞大的REITs部门[7] - 北交所产品布局源于10年前对新三板的早期投入,基金经理顾鑫峰在新三板市场坚守近10年,最终在北交所产品上实现近三年规模与业绩同类第一[7][8][9] 主动投资业绩表现 - 华夏数字产业混合基金近1年收益率达104.19%,大幅超越基准的21.82%和赛道指数的24.68%[4] - 华夏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基金近1年收益率72.43%,超越基准15.83%和赛道指数8.07%[4] - 多只产业主题基金如华夏软件龙头、半导体龙头、数字经济龙头等近1年均大幅跑赢基准和对应赛道指数[3][4] 投研能力与资产创设 - 公司通过创新前沿小组和全球科技对标研究,精准捕捉非共识机会,如二季度布局逆变器龙头,三季度以来股价涨幅超3倍[13][14] - 投研部门深度参与指数标的遴选、编制和发行,使科技类ETF(如人工智能、5G、芯片)早在2019年即已布局[14] - 公司主动定义并构建CNQQ指数,采用因子选股而非市值加权,成为海外发行的中国版纳斯达克100ETF,帮助全球投资者配置中国科技龙头[15] 平台化战略与客户服务 - 公司管理资产规模2.85万亿元,服务客户超2.4亿户,是服务个人客户最多的公募基金[17] - 推出“红色火箭”指数工具和“LetfGo”功能,支持历史回测和模拟组合,帮助投资者将抽象投资想法落地[18] - 强调产品风格与基金经理能力圈匹配,通过清晰定义的风险收益特征产品组合,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需求,而非依赖单一基金经理[18]
小登有分歧,老登在分化
远川投资评论· 2025-11-06 15:06
市场核心分歧 - 当前市场核心命题在于高增长高预期的科技板块与疲软但低估的内需板块谁将成为市场下一站 [2] AI/科技板块投资观点 - 部分科技主题基金经理开始提示AI板块估值风险,中欧数字经济基金经理指出AI板块整体估值已不再处于低位,部分热门股估值包含对未来多年高速成长的乐观预期,建议投资者分散投资 [4] - 永赢数字经济智选基金同样提示需警惕估值扩张周期后的均值回归风险,并计划围绕国产算力的新环节、新技术结合估值水平进行布局 [5] - 美股市场同样出现对AI板块的分歧,《大空头》原型Michael Burry以约80%的仓位押注英伟达和Palantir看跌期权,导致Palantir在发布创纪录财报后股价大跌近8% [5] - 对冲基金绿光资本的David Einhorn肯定AI长期产业前景,但认为当前投资节奏过快、估值过高,并转而加仓公用事业板块 [8] - 成长与价值投资规律相似:做成长投资需承受高波动,做价值投资依赖低估值防御 [8] 内需板块投资观点 - 部分错过科技行情的基金经理坚持以内需为投资主线,鹏华基金陈金伟将组合头寸集中在可选消费尤其是服务性消费领域 [12] - 易方达基金张坤重申中国内需消费市场长期是投资沃土,其易方达蓝筹精选基金近40%仓位集中于四大白酒"茅五泸汾" [14] - 服务消费呈现独立于商品消费增长的结构性变化,部分基金经理关注旅游、游戏、影视、体育等可选服务消费 [14] - 私募基金半夏投资李蓓依然认为地产行业面临十年一遇的投资机会,逻辑在于行业出清后竞争格局改善,头部企业能更好控制成本 [17] 地产板块配置情况 - 地产行业2025年营收、利润增速在全市场排名垫底 [23] - 工银战略转型基金在地产行业投资占比最高,其基金经理杜洋三季度重仓组合均由地产开发商及上下游产业链龙头构成 [22] - 工银价值精选基金经理尤宏业将重仓组合全面转向地产开发及产业链公司,更偏重港股因其估值更低、部分公司质地可能更好 [22] - 招商基金朱红裕和陆文凯增持绿城中国,华润置地和中海地产则被国海富兰克林赵晓东、富国基金刘莉莉、中泰资管姜诚重仓 [22] - 私募宁泉资产将房地产作为2025年主要配置方向,截至三季度末地产是其股票组合第一大重仓行业 [22] - 地产行业头部梯队生变,根据前三季度拿地数据,"招保万金"中仅招商和保利留在第一梯队,港股地产公司成为机构新宠 [19] 业绩空窗期市场展望 - 三季报后至次年年报披露前为业绩空窗期,流动性、市场情绪及宏观环境边际变化成为更高权重的影响因子 [26] - 科技投资者对"新质生产力"代表无分歧,但对后市波动方向和时间点存在担忧;内需投资者普遍认为需求下行空间有限,但对具体复苏领域各有下注 [26]
活在供给危机中的有色
远川投资评论· 2025-10-28 15:05
当前有色金属市场表现 - 全球铜矿供应因意外事件频发而趋紧,包括全球第三大铜矿Kamoa-Kakula和最大地下铜矿El Teniente因地震暂停作业,以及第二大铜矿区印尼Grasberg因泥石流全面停产 [2] - 全球铜产业供给状况从早前预计过剩10.5万吨转变为短缺5.55万吨,推动LME铜价年内涨幅达到20%以上,逼近历史新高 [2] - 有色金属价格普遍上涨,以有色金属ETF基金(516650)为例,其年内涨幅达到73.85%,涵盖黄金、铜、铝、锂等多种金属 [3][19] 历史周期类比:1970年代 - 当前宏观环境与1970年代初期相似,特征包括高通货膨胀、政府支出繁重和高债务负担,削弱了对纸质资产和法定货币的信心 [6] - 19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供给大幅减少,价格从1973年不足3美元最高涨至39美元,同时全球开启战略物资囤货模式,例如美国将储备要求从一年提升至三年 [6][8] - 在1973年至1980年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原油价格涨幅超过18倍,黄金和白银上涨超7倍,铝价上涨1.6倍,铜价上涨68% [8] - 布雷顿森林体系破裂后,1971年至1980年期间美元指数最大跌幅达30%以上,而黄金价格涨幅一度达到23倍以上 [9] 当前价格上涨的驱动因素 - 供给侧危机是金属价格上涨的主因,美债危机和美元贬值是直接导火索,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从2020年初的23.7万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25年10月的38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达125%以上 [10][11][12] - 美联储降息周期加剧美元贬值风险,增强商品持有意愿,COMEX黄金年内涨幅近50% [12] - 逆全球化趋势下资源国利用资源作为筹码,例如刚果(金)禁止钴矿出口导致中国钴价从15.9万元/吨涨至40.6万元/吨,涨幅达155.35% [13] 投资逻辑与市场展望 - 核心叙事是美国财政与货币双重流动性宽松趋势已定,商品成为对抗货币贬值的硬通货,类似70年代 [15] - 华创证券提出“秩序重构”指数,指出货币体系多元化、地缘政治风险等隐性因素驱动黄金上涨,意味着资源品供需错配将长期存在 [16] - 相关上市公司业绩改善,例如黄金股ETF(159562)跟踪的指数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3.84%,国内政策如《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将提升产业链景气度 [19]
有色牛背后的隐形大佬
远川投资评论· 2025-10-22 15:34
高盛报告与市场背景 - 高盛发布报告指出铜正在成为AI时代的新石油,并预测铜价将涨至1.5万美元/吨[3][4] - 印尼世界第二大铜矿因泥石流停摆,供给端黑天鹅事件推动国际铜价开启暴涨[4] - 全球市场对贵金属、工业金属、稀土金属需求激增,白银被视为新的锂,黄金被视为新的货币[4] 鸿商集团与洛阳钼业 - 鸿商集团掌门人于泳背景信息极少,在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315位,坐拥660亿财富[10] - 2004年鸿商集团以1.78亿元收购洛阳钼业49%股权,2005-2006年钼价飙升,鸿商两年内获得5亿元分红,2007年洛阳钼业赴港上市后,于泳的1.78亿投资变为300多亿[11][12] - 洛阳钼业进行全球并购:2013年以8.2亿美元收购澳洲第四大铜矿80%股份,2016年以15亿美元拿下巴西铌磷矿,2016和2019年分两笔共计37.5亿美元收购刚果(金)TFM铜钴矿80%股权,2020年以5.5亿美元买下刚果(金)KFM铜钴矿,2024年上半年以5.81亿收购加拿大Lumina在厄瓜多尔的金矿[13] - 洛阳钼业现拥有世界第五大铜矿山,并跃升为世界第一大钴生产商[14] - 公司挖来嘉能可CEO候选人Kenny Ives负责金属贸易商IXM,复制嘉能可“矿山+贸易”模式,并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发刚果铜钴矿及玻利维亚盐湖提锂项目[17] 鸿商集团对宁德时代的投资 - 2016年鸿商集团出资8亿元参股宁德时代,2018年宁德时代上市时鸿商持股市值增至45.15亿,后续套现200多亿,2024年一季度仍持有3030万股,合计市值110多亿[18] 中财集团与边锡明 - 中财集团边锡明在本轮黄金超级周期中赚取15亿美元(约合107亿人民币)[22] - 边锡明通过其操作的中财又一莲基金,在2022年于1800美元/盎司建仓黄金,并在2023年四季度至2024年主升浪中通过期货主力合约和场外期权进行高杠杆操作,基金净值自2022年12月至2024年4月3日涨幅达426.44%[25][26] - 2024年5月高盛唱多铜后,中财期货席位聚集3万张空单,成功进行“高盛反买”操作,截至2024年4月底对铜的押注累计获利2亿美元(约合14.2亿人民币)[29][30] - 边锡明的投资理念强调重趋势、重时机、重成本,标的选择重趋势,项目实施重时机,项目维护重成本[34] 历史周期与商业模式 - 历史上商品超级周期催生拥有“实业+金融+投资”模式的超级财团,如嘉能可的马克·里奇、鸿商的于泳、中财的边锡明[36] - 鸿商集团通过逆周期收购铜钴、早期投资宁德时代、参与极氪Pre-A轮融资,在新能源上中下游进行十年维度布局,赚取上百亿收益[19]
AI行情到了第几层?
远川投资评论· 2025-10-15 15:05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市场由AI和黄金等少数主线主导,呈现单调上涨行情[2] - 科技巨头围绕AI算力展开巨额资本开支循环,引发市场对AI是否存在泡沫的激烈辩论[2][3][4] - 机构对AI前景存在显著分歧,高盛认为基本面支撑强劲未形成泡沫,而看空者则担忧巨额资本开支与收入不匹配可能引发危机[5][15][24] AI产业资本动态 - OpenAI与科技巨头形成投资闭环:OpenAI宣布投资1000亿美元购买Oracle云服务,Oracle宣布投资1000亿美元购买英伟达显卡,英伟达宣布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建设10吉瓦AI数据中心[2] - OpenAI与AMD达成价值数百亿美元合作,承诺未来几年累计部署6吉瓦AMD GPU,2026年下半年开始部署MI450 GPU[2] - AMD向OpenAI发行认股权证,OpenAI可以每股0.01美元行权价购买最多1.6亿股AMD普通股,若AMD股价达600美元则价值960亿美元[3] - OpenAI与博通达成深度定制芯片合作,AI生态系统新增1.5万亿市值参与者[3] 高盛看多AI观点 - 高盛认为AI未形成泡沫,泡沫需具备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估值过高和杠杆增加三要素,当前均未达到危险程度[6] - 科技股股价上涨与EPS增速高度重合,表明强劲基本面是上涨源动力,而非过度投机[6] - "七巨头"24个月远期市盈率中位数为27倍(排除特斯拉为26倍),仅为1990年代末期峰值的一半,PEG比率远低于当时水平[7] - 科技公司资本支出与销售额之比攀升的同时,资本支出与自由现金流之比保持稳定,资产负债表因高现金流和低杠杆率而强劲[11] 看空AI风险警示 - 行业需要3200亿至4800亿美元收入来实现今年资本支出的收支平衡,而目前AI月收入仅约10亿美元[16] - 2026年新建数据中心将要求收入达1万亿美元才能收支平衡,预计将产生巨大收支缺口[16][17] - 数据中心折旧年限加速至3-5年,因GPU每隔1-2年就有新迭代[16] - 人工智能与历史基建泡沫(如铁路、光纤)相似,若大规模从事经济上不可行的事可能引发行业危机并演变为国家经济危机[18][19] AI产业发展现状 - DeepSeek出现引发的"算力通缩"担忧未成现实,科技巨头反而不断上修AI资本开支,开启算力军备竞赛[21] - 美国最大5家科技公司总价值超过欧洲斯托克50指数及英、印、日、加市场总和,占全球公开股票市场总值的16%[21] - AI产业形成金融内循环,市值动因新闻跳涨10%即增加1000亿美元,显示美股市值同样具有融资属性[24]
法人如何毁掉一家私募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9-29 15:04
文章核心观点 - 量化私募行业的商业根基高度依赖创始人之间的信任与权力制衡,但靖奇投资两位创始人的公开冲突暴露了行业在公司治理、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方面的脆弱性 [5][7][11] - 量化私募的核心命门在于代码(决定盈利能力)和公章/法人权限(决定利益分配),一旦失控将导致公司瞬间停滞甚至崩溃 [7][9] - 成功的量化私募管理结构通常由策略出身的创始人掌握控股权,并对核心投研给予充足的股权激励,以避免因分工和利益不一致引发的内斗 [17][18][20] 靖奇投资权力斗争事件 - 2024年6月22日,靖奇投资两位创始人范思奇与唐靖人公开决裂,范思奇发布《十年努力,一朝背刺》控诉唐靖人利用基金申赎环节反复收取申购费,并将公司账上500万资金转空仅剩两千多块 [3] - 唐靖人则质疑范思奇将大额借款转为分红的行为,并指出其未经股东许可发布清仓、清盘指令 [3] - 冲突持续三个月,从争夺公众号控制权到在小红书开小号互相揭底,范思奇称唐靖人看不懂代码并将公司变成“犯罪窝点”,唐靖人则称范思奇删除源代码库,公司采取行动拔走服务器硬盘并冻结其代码访问权 [4][9][10] 量化私募的脆弱性分析 - 量化私募作为合伙企业,其脆弱性源于“黑箱”属性,市场评价完全建立在信任之上,法人一句不当言论或对数字资产的轻微破坏都可能导致信任大厦顷刻坍塌 [5][11] - 法人权限过大且缺乏有效制约,可操作基金清盘、变更托管、停止备案、影响申赎甚至转移资产,靖奇案例中范思奇曾将公章、U盾、身份证等重要物件交予唐靖人保管,为后续冲突埋下隐患 [7][8] - 核心投研人员与代码是量化私募的灵魂,一旦核心代码被删除或投研团队离开,公司即面临生存危机,靖奇投资在发现范思奇删除源代码库后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保护资产 [9][10] 股权结构与分工失衡的风险 - 靖奇投资股权结构为范思奇持股44%,唐靖人与茅诺平各持27%,范思奇未达到绝对控股(67%)或相对控股(51%),在远离公司管理后易遭其他股东联合抵制而被踢出局 [15] - 公司分工上,范思奇(策略背景)主管投研,唐靖人(市场背景)主管市场,两者诉求本质不同:市场追求规模扩张,投研追求策略稳定,在压力下难以相互共情 [14] - 2024年1月量化危机期间,范思奇抱怨唐靖人抗压能力弱,“被客户数落两句就在办公室地上哭”,而唐靖人则指出范思奇看衰中国经济并欲关闭公司,理念分歧加剧 [8][14] 行业对比与成功案例 - 成功的量化私募多由策略出身的创始人掌握控股权,如明汯裘慧明转让49%股权给解环宇、平方和吕杰勇授予方壮熙49%股权、宽德和佳期分别给予徐御之60%和吴霄霄56%股权,这些公司产品近一年业绩表现不俗 [18] - 九坤与黑翼的创始人选择股权对半平分,但双方均为策略背景且彼此知根知底(九坤创始人在World Quant相识,黑翼创始人为斯坦福校友兼前同事),确保了权力平衡与相互理解 [18][19] - 行业教训表明,若市场负责人股权占比过高可能威胁投研控股权,2021年鸣石投资抢公章事件即因市场方代持50%股权引发权力斗争,投研方收复控股权后公司业绩才逐步改善 [20] 内部控制的普遍挑战 - 美国量化巨头Two Sigma同样面临内控问题,研究员吴舰在2022年通过14次篡改模型参数跟踪公司最强模型“抄作业”,当年获得2325万美元奖金并全款购入曼哈顿价值660万美元的公寓 [13] - Two Sigma两位创始人西格尔与奥弗德克因职位、理念、股权差异难以达成重大决策,最终于2023年9月双双辞去联席CEO职务,反映出量化公司普遍存在的治理风险 [13]
当科技开始成为市场的共识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9-25 15:07
AI产业强劲增长 - 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同比增长295.82%,实现扭亏为盈[2] - AI产业链公司业绩亮眼,CPO龙头新易盛营收同比增长282.64%,PCB龙头胜宏科技净利润增速达366.89%[2] - 2025年8月寒武纪股价盘中超越贵州茅台,最高触及1464.98元/股,AI产业趋势得到市场确认[2] 科技行情驱动基金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19日,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内涨幅达31.45%,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的14.41%[2] - 公募主动权益基金涌现多只翻倍基,主要聚焦创新药、机器人、AI产业链等高科技领域[3] 科技产业的全球分工特性 - 英伟达计划四年内联合台积电、富士康等伙伴在美国构建价值5000亿美元AI基础设施[5] - 尖端科技产业链高度全球化,例如英伟达GPU生产依赖德国西门子EDA软件、荷兰ASML光刻机、日本ABF基板及SK海力士等公司的HBM[6] - 没有任何国家能端到端控制先进半导体供应链,产业分工涉及代工、封测、存储、通信、散热等多个环节[7][9] 全球视野下的投资研究框架 - 易方达通过追踪美国AI发展路径建立中国AI研究中观框架,美国AI通过算力训练模型并赋能终端消费电子及企业降本增效[9] - 基于全球产业链追踪,当年初DeepSeek出现后,易方达科技团队迅速通过研究框架找到产业链投资机会[10] 科技成长股的投资方法论 - 基金经理欧阳良琦代表产品年内涨幅达92.25%,其投资理念强调把握“慢变量”,聚焦商业模式闭环性及社会价值契合度等长期要素[15] - 基金经理通过行业比较优化组合均衡性,避免持股过度集中带来的回撤风险,例如在非银金融等领域进行配置以控制波动[16][17][18] - 基金经理郑希在2022年底通过追踪海外数据预判AI时代来临,并在ChatGPT出圈后大幅增持美国AI公司,其管理的全球成长精选基金年度收益率达13.02%[19] 产业生命周期与投资机遇 - 根据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正确判断行业所处生命周期位置是选择高成长空间个股的关键[23] - 通过对台湾500多家企业的分类跟踪,构建行业数据体系以判断AI产业阶段,在供给合理的行业中寻找价值创造弹性[24]
全市场都在交易Capex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9-16 15:04
核心观点 - AI资本开支激增推动科技公司市值增长和行业变革 甲骨文因披露4500亿美元RPO订单及上调资本支出指引 市值单日暴涨约2700亿美元至9700亿美元[2] 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财富单日增长1000亿美元成为新首富[2] - 科技巨头竞相扩大AI基础设施投入 Meta宣布2028年前在美国投入至少600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2] 阿里巴巴计划三年内投入3800亿人民币于AI和云计算[5] - AI产业链上游企业业绩显著提升 寒武纪半年度营收增长43倍[10] 中际旭创营收增长36.81%[10] 胜宏科技净利润增长366.89%且股价一年涨5倍[10] - Capex投入被视为科技公司未来看涨期权 通过替代Opex实现降本增效[11] 但存在创收缺口风险 英伟达每500亿美元GPU需创造2000亿美元收入才能覆盖成本[17] - 科技行业商业模式向重资产转型 Meta固定资产占比从2020年28.64%升至2024年44%[20] 接近特斯拉37.96%的水平[20] 行业资本开支趋势 - 美国四大科技巨头季度资本开支从2023年初不足400亿美元增至近1000亿美元[14] - 微软两个财报年累计AI资本开支达1400亿美元[17] 2026财年计划"进一步适度增长"[17] 但AI业务年化收入仅超130亿美元[17] - 行业面临互联网泡沫时期相似风险 1996-2000年美国光缆里程从100万英里增至1000万英里[23] 世通和Global Crossing因过度举债建设最终破产[23] 企业战略与市场影响 - 科技公司通过裁员控制成本以支持AI长期投入 英特尔裁员15%[12] 谷歌主管人数减少35%[12] 微软启动年内第二轮裁员[12] - 当前市场逻辑分裂 趋势投资者持续押注Capex增长[24] 价值投资者等待泡沫出清后的真正机会[24] - 新一代基建参与者拥有更稳固核心业务支撑 相比世纪初企业更具烧钱能力[23]
高净值都在抢量化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9-09 15:04
行业格局变迁 - 百亿私募格局发生显著逆转,主观多头策略管理人家数从2021年1月的38家下降至4年后的29家,而量化策略管理人家数则从10家暴增至44家,在90家百亿私募中占据近半数 [2] - 量化核心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现象,产品接连封盘,稀缺额度一经放出即被抢购一空,路演排期极其紧张 [3] - 私募创业的核心力量发生转变,从2021年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奔私创业转变为2025年百亿量化机构核心投研人员出走创业,渠道方甚至提供包括资金介绍、数据系统、运营培训在内的全套保姆式创业服务 [4] 业绩表现对比 - 量化策略业绩全面超越主观多头,截至8月22日,国联期货1000指增收益达41.13%,500指增收益达48.48%,空气指增收益达40.99%,而火富牛主观多头精选指数收益为30.72%,相形见绌 [6] - 即使排除微盘策略影响,量化多头在收益和夏普比率两方面均战胜主观多头策略 [7] - 量化产品凭借更低的产品间业绩方差和更高的净值曲线夏普比率,吸引资金持续流入,形成“量化私募大展宏图,主观私募越涨越赎”的资金流向 [10] 小市值策略主导 - 小盘股Beta行情异常强势,截至9月2日,中证2000指数年内涨幅达33.50%,万得微盘股指数涨幅高达65.89%,尽管中证2000指数市盈率达163.8倍,处于历史分位值的99.8% [12] - 新晋百亿量化私募普遍借助小市值东风,睿量等机构将集中于小微盘的策略从市场质疑点转变为吸引资金的标签 [14] - 擅长T0策略的管理人规模迅速突破百亿,顽岩、蒙玺、微观博易在二季度跻身百亿私募行列,蒙玺推出的小市值全家桶系列产品(如全A等权指增、万得小市值指增)因天然偏向小微盘而备受追捧,后者被渠道称为“小市值的王” [15] - 小市值策略容量有限且量化整体收紧市值敞口,导致中证2000相对中证500超额的相关性从去年的44%骤降至今年的7.72,加剧了额度稀缺性,部分机构通过推出T0 Plus产品线或转向北交所T0额度寻求替代方案 [17][18] - 尽管私募新规旨在限制市值敞口,但当前量化选股(空气指增)成分股中小微盘敞口仍高达70% [19] 量化择时策略兴起 - 幻方发布的DeepSeek R1模型和龙旗巨星一号的成功推动量化择时策略成为市场新热点,代销渠道反馈量化选股策略需求旺盛,带择时功能的产品更受高净值客户青睐 [21] - 量化指增产品在牛熊市体验不佳,择时产品能在震荡市积累超额,并在牛市加仓、熊市降仓,正仁量化指出90%的客户联络管理人是为听取观点而非购买产品,反映出指增策略认可度问题 [22] - 《2024/25年度中国量化投资白皮书》显示仅13.88%的调研对象完全不择时,49家机构将择时列为年度战略重点 [23] - 量化择时主要分为三大派别:风格择时(如盛冠达调整大小盘配置)、因子择时(如龙旗运用AI模型动态调整仓位)以及基于CTA时序信号的仓位择时(如合骥、衍合运用股指期货趋势信号) [24][26][28] - 龙旗成为量化择时领域的黄埔军校,远和、守正用奇、橡木等择时玩家的核心PM均来自该公司 [27] 高净值资金流向 - 高净值客户资金配置方向发生转变,从以往“离婚抢房票”转为蜂拥抢夺量化小市值指增和量化择时产品额度 [31] - 招商银行半年报显示,1000万AUM以上客户数达182,740户,同比增长8.07%,信托收入大增47%,销售额同比飙升175%,间接印证私募产品销售火爆 [31] - 中信证券指出本轮牛市并非散户市,高净值人群及企业客户参与热情高,私募产品热度远高于公募产品 [32] - 私募行业备案数量激增,年内新备案产品超7,900只,同比大增超80%,备案数量前10名中有9家为百亿量化机构,明汯、宽德、黑翼三家备案数量均超100只 [33] - 量化私募成为小微盘股的核心增量资金,其备案数量变化甚至引发市场对牛市增量资金持续性的担忧 [34] 策略容量与风险隐忧 - 微盘股和2000指数估值处于历史最高值附近,拥挤度极高,类比2021年的茅指数行情 [35] - 行业经验表明规模扩张仅是竞争的开始,策略容量和超额回报往往低于管理人预期,客户留存难度高于获客 [35][36]
银华基金张腾:一个“非典型”价值投资者的布局之道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9-08 15:05
有色金属行业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3日,中信有色金属行业年内涨幅达53.87%,位列全市场第二,仅次于通信行业的64.60% [2] - 基金经理张腾在2024年年初就判断资本市场会提前交易美联储宽松政策,并布局有色金属板块 [2] - 反内卷政策的推动使得有色金属行业供给更紧张,价格弹性增强,工业金属成为受益品种 [2] 张腾投资业绩与框架 - 张腾管理的银华瑞和灵活配置混合A类(005544)和C类(025476)年内涨幅达43.79%,大幅跑赢业绩比较基准的7.02%,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前11% [3] - 投资框架基于对慢变量的敏锐判断,如自上而下分析影响资本市场的长期因素,而非短期市场预测 [6] - 2021年年初开始布局周期价值股,对应债券市场缩短久期的策略 [6] 碳中和政策下的投资机会 - 2020年碳中和政策提出后,张腾迅速建立碳中和投资框架,观察到火电投资停滞与电力需求增长导致的供需错配 [9] - 电力价格管制下,上游煤炭行业成为主要受益者,张腾增加煤炭持仓并获得显著收益 [9] - 碳中和政策衍生出多个投资机会,包括2021年周期暴涨、电网设备投资、煤化工和电解铝产业链机会 [10] 组合管理与风险控制 - 张腾在组合管理中注重均衡配置,即便在煤炭行业涨幅最大阶段,持仓占比也不超过三成 [13] - 组合分散配置具备反脆弱能力,年初仓位分布于周期行业细分板块,包括弹性工业金属和防御性高股息个股 [13] - 通过提高铜铝等工业金属仓位应对市场波动,增强组合进攻性 [13] 价值股与低利率环境 - 低利率环境下,中证800价值指数年内涨幅超6%,股息率达3.66%,成为投资者备选 [15] - 张腾认为价值股不代表缺乏弹性,可通过挖掘性价比资产提升产品弹性 [15] - 银华甄选价值回报混合型基金以中证800价值指数为业绩基准,结合张腾的投资风格形成互补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