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可转债ETF发展现状 - 国内已发行两只可转债ETF,博时中证可转债及可交换债券ETF(2025Q1规模376.6亿元)和海富通上证投资级可转债ETF(2025Q1规模57.8亿元),合计占全市场可转债规模的6.1% [1][6] - 两只ETF管理费率分别为0.15%和0.25%,低于主动可转债基金 [1][9] - 2024年以来机构投资者占比超97%,成为规模增长主力,机构通过ETF分散非系统性风险需求显著 [1][12] - 2024年收益表现:博时5.87%、海富通8.32%,优于主动可转债基金均值 [1][22] - 两只ETF持仓接近全复制策略,博时持有457只可转债,海富通持有103只 [25] 美国可转债市场特征 - 美国可转债市场存量规模达2540亿美元(2024年末),为全球最大最成熟市场 [2][42] - 发行主体覆盖中小企业至大型公司,行业集中于TMT(31%)、消费(23%)、金融地产(20%)和医疗保健(12%) [2][50] - 条款设计灵活多样,包含强制转股债券、反向可转债等创新结构,期限跨度从2年至30年以上 [37][46][66] - 票息分化明显:零票息占比13%,0-2%占比38%,2-4%占比29% [53] - 信用评级分散:无评级占比74.8%,投资级(BBB-及以上)占比38.8% [55] 美国可转债指数与ETF - 主流可转债指数包括ICE BofA All U.S. Convertibles Index(1988年推出)和Bloomberg US Convertible Liquid Bond Index [72][76] - 首只可转债ETF(SPDR Bloomberg Convertible Securities ETF,代码CWB)于2009年推出,当前规模40亿美元 [76][77] - iShares Convertible Bond ETF(ICVT)规模26亿美元,管理费率0.20%,成交活跃度高于CWB [77][86] - 被动ETF近五年年化收益10%-11%,显著跑赢主动基金均值(7.3%) [3][88] - 2024年可转债ETF规模占全市场不足3%,低于中国6.1%的占比 [3][82] 中美可转债市场差异 - 市场规模:美国2540亿美元 vs 中国7231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 [60] - 期限结构:中国以5-6年为主,美国跨度广泛(2-30年) [66][68] - 条款设计:美国含硬赎回、反向转股等灵活机制,中国侧重投资者保护条款(下修、回售) [66][68] - 投资策略:美国多头与套利策略并存,中国以买入持有为主 [69] 可转债被动化投资启示 - 完善指数体系,开发细分策略指数(如行业、期限指数) [89] - 低费率是被动产品核心竞争力(美国ICVT 0.20% vs 中国ETF 0.15%-0.25%) [89] - 提升ETF及底层资产流动性,美国ICVT单日成交达0.38亿美元 [86][90] - 创新条款设计,在保护投资者前提下引入硬赎回等灵活机制 [90]
【广发金工】美国可转债被动化投资历程与启示
广发金融工程研究·2025-05-15 14:29